整治陸域污染:
每個縣(市、區)一座污水處理廠
陸域污染對海洋生態來說也可能是致命的一擊。早在2006年,市政府就頒布了《泉州灣南岸近岸水域污染專項整治實施方案》和《泉州市近岸水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方案》。4年來,全市共建設污水處理體系工程、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等五大工程289個項目,完成投資42.12億元。其間,一大批環境基礎設施建成:
率先在全省實現所有縣(市、區)均有一座污水處理廠,全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置場總處理能力分別達到63.25萬噸/日和3950噸/日,污水管網總長度達1253.27公里,已對132家污染源在線監測裝置實行聯網實時監控,投入使用的鄉鎮垃圾中轉站、焚燒爐、垃圾無害化(衛生)填埋場已達150個以上。此外,豐澤區東海電鍍集控區集體關閉,南安市晉江上游電鍍企業搬遷,晉江市區重污染企業“退二進三”工程等陸續實施,并率先實行區域環保限批政策等環保監管新機制。
加快生態修復:
有望出現萬畝紅樹林景觀
植被和海洋生態保護區是我們關于海洋遐想不能缺失的一部分。
作為重要的濕地資源,紅樹林既起到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還能降解污染物、凈化水質。10年前,泉州灣洛陽江河口僅有紅樹林不足300畝,自2003年省政府批準建立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后,經過市縣兩級政府的努力,泉州灣紅樹林面積已擴大至7500多畝,泉州灣成為我國東南沿海人工種植紅樹林面積最大的區域,近年還有望發展形成泉州灣萬畝紅樹林景觀。
除了人工種植靜態美景,海洋生物的豐富性同樣不可忽視,長毛對蝦苗、日本對蝦苗……海洋漁業部門幾年來的投放數量以千萬計。
泉州灣河口濕地僅僅是全市海洋環境生態修復的一個側面。除此之外,“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沿海防護林體系造林89.25萬畝;封山育林5.24萬畝,新造林中,闊葉樹和針闊混交造林比例達到85%,全市以相思類、木荷等為主要樹種的闊葉林面積已占沿海林地總面積的28%,沿海地區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沿海防護林體系初步實現從單一型樹種結構向多種樹種混交型結構的轉變,防御功能日漸強大。
下階段,泉州市將抓緊落實《2010年泉州市近海水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作計劃》,確保年度76個整治項目全面完成,全力推進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城鎮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建設,逐步改善沿海城市(城鎮)地表水環境建設。與此同時,試行泉州灣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制定與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相協調的重點區域海岸帶專項利用規劃,隨著一項項舉措付諸行動,更加美麗的環泉州灣城市離市民越來越近。
□本報記者 葉舒雯 實習生 陳一妮
![]() |
![]() |
責任編輯:王秀欽 |
- 2010-06-27盤點全球十大人為生態災難(組圖)
- 2010-06-18墨西哥灣海底聚集大量油團 神秘蝙蝠魚恐遭滅門
- 2010-06-12閩公布第二批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示范點、園區名單
- 2010-06-12南平是地球同一緯度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地區
- 2010-06-10泉設首個海島生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