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 在險境中持續
20日上午8點30分,突擊隊隊員冒著瓢潑大雨,踩著沙石不斷滑落的泥濘沼澤,向廖家地出發,執行首件任務是,轉移目前還困在村里的19位群眾。
翻山過河,邢耀進總是身先士卒走在隊伍前頭。“不管環境多惡劣、危險,在那種救人要緊的氛圍中,你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
心急似火的邢耀進最“頭疼”的是,轉移群眾的說服工作。因著對家園的眷戀,一些鄉親,尤其是村里的老人,不顧房子的隱患重重,不管如何勸說都不愿“背井離鄉”。 作為突擊隊“領銜人物”的邢耀進軟硬兼施,一時做不通工作的就強制破門轉移。
毛竹山不斷地撕裂下滑,一位叫邢求蓉的村民被勸出房子后,又想返回取東西。邢耀進拽住大娘的手就是往外拖。一位七旬老人呆在已經被洪流掏空部分地基的民房里,不肯開門,邢耀進帶著隊員沖進去,背起老人就是往外走。
在全體隊員的努力下。當天傍晚,19個滯留在廖家地的村民安全轉移到了長甲。“大家滿身泥水一整天,累得氣喘吁吁,但我們感覺很欣慰。”邢耀進說。
勞累了一天,邢耀進感覺骨頭都散了架,可是躺在床上卻怎么也睡不著。他對堂弟邢耀金說:“青年突擊隊,名字不妥,有局限性,一定要發展更多的熱心鄉親加入隊伍,協助黨委政府有組織地做好抗災救援的全面工作。”
思前想后,兄弟倆決定把“青年突擊隊”更名為“災區志愿者服務隊”。他們去村里的店鋪,買來幾張紅紙,點燃蠟燭,寫了一張飽含感情的倡議書:“洪水可以吞噬我們的家園,但無法吞噬我們的心靈。我們要發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共渡難關。希望有更多的熱心人士加入我們的志愿者服務隊……”為了表示對20日參加轉移群眾的隊員的感謝,他們還特意將這些隊員的名字張榜公布。
果然,次日早晨,就有很多看到倡議書的村民來報名。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志愿者服務隊統統接納,一統計,有70多個。為了充分發揮隊員優勢,服務隊把人員進行分類,編成4個班:老的、少的和部分女同志一個班,留在家里搞后勤;其余同志分成3個機動班,隨時根據需要分工派遣。
21日,根據駐村鄉干部的工作安排,志愿者服務隊機動班成員50多個人的任務是,開簡易便道,和大源鄉從外頭掘進的工程隊“里應外合”,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開通生命要道,方便救援隊伍的糧食輸送和進村救援。
大雨還在嘩嘩地下,沙石還在不停地滾落。隊員們個個卯足干勁,揮鋤的揮鋤,用鋸的用鋸。邢耀進的工作并非揮鋤用鋸那么簡單,他還要“左顧右盼”、耳聽眼觀,及時指揮隊員躲避泥石流。
傍晚時分,隊員們通過齊心協作,開通了長甲到增源的3公里多長的簡易便道。這時,隊員們聽到了工程隊搶修公路的大型機械的聲音。
接連兩天的冒雨工作,平時少有接觸重體力活的邢耀進,隱隱感覺到身體有些力不從心。然而他絲毫沒有吭聲,夜間繼續加入了臨時安置點的巡邏隊。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