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基層群眾向本刊記者反映,少數地方舉辦節慶活動,也有為小團體獲取經濟利益之嫌。
本刊記者了解到,因舉辦節慶過多,比較難出彩,有些地方只好在排場上下功夫,以致費用支出水漲船高,財政入不敷出,也就只有四處“伸手”,比如轄區企業“贊助”,或集資攤派。
“主管部門開口讓你‘贊助’,哪個敢說個不字?”一位深受“節”害的企業家對記者說,“令人氣憤的是,這些錢并沒用在實處,或是拿去海喝濫用,或是活動結束后發放不菲的加班費或補貼。”
據知情人反映,為了使節慶活動辦出“實效”,一般主辦者都會在節前向各單位下達招商任務。于是,各種造假便成為公開的秘密。
“有些成交額水分很大,協議根本并沒有約束性。”一位深諳“造節”內幕的基層退休官員向本刊記者透露,“有些地方領導舉辦節慶,希望達到的就是新聞效應,以及自己的‘出鏡 率’,對于引來的協議資金,到底最后能兌現多少并不在乎,節后也很少有人問津。”
為吸引眼球,有些小地方舉辦節慶時也冠以“國際”字樣,卻難見外國人的身影,或拉幾個外籍華人來充數。由于缺乏對項目可行性的實質論證,根本達不到招商引資的預期目標,最終曲終人散,沒有實際效果。
“地方節慶大多由領導致辭、文藝演出組成,專業性、娛樂性、參與性不強,不僅難以吸引當地游客,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更低,當然也更難以吸引投資商。”中國旅游研究院蔣依依博士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
“地方政府舉辦節慶的目的,在于短時間內以節慶為載體,通過媒體的集中宣傳,達到迅速擴大地方知名度,形成地方品牌,以吸引投資的目的。”蔣依依指出,“但很多節慶活動由于特色缺乏、活動持續時間不長,所獲得的媒體報道規模、持續性、深度有限,導致關注度較低,往往形不成宣傳地方品牌的轟動效應。”
據了解,除弄虛作假外,不少節慶活動中還存在嚴重的鋪張浪費、勞民傷財現象。“有些節慶為造聲勢,還重金邀請明星助陣。”曾參與湖南某市一個節慶活動籌備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訴記者,“明星出場費價位便宜的五萬,而貴的達數十萬元。這些費用除部分來自門票收益外,大部分由企業埋單。”
有些地方在節慶中舉辦研討會、論壇,會提前幾天把部分重量級專家學者、記者邀請到當地。“除了住星級酒店待遇外,就是領略當地風土人情,隆重招待。而請來的主持人出場費也高達十幾萬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活動總要請上級領導以及兄弟地區、友好單位的領導參加。不少還轎車接送,警車開道。于是,以參加節慶活動的名義變相旅游,揮霍各有由頭。
在本刊記者的調查過程中,多個受訪的節慶主辦方,對舉辦節慶活動的具體花銷數額總是忌諱莫深,回答幾乎如出一轍:“不便透露。”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5-31建設的是“政績”,破壞的是“文物”
- 2010-04-14名人文化之爭,學術應該走在政績前面
- 2010-04-12“嫦娥究竟在哪兒奔月”虛無縹緲的政績狂想
- 2010-03-26五星級公廁評選,炫耀了政績丟失了民心
- 2010-03-15文化資金投入多少折射不同政績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