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起,某大城市計劃用10年時間初步建成國際化大都市。該市有關部門近期出臺的“大城市”戰略規劃中,既有城市規模、基礎設施、人口數量、經濟總量等“硬指標”,也有市民文明程度、文學素養等“軟標準”。比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認500個繁體漢字,能說900句英語,還能誦讀唐詩、宋詞、外國名詩;此外,8成以上的市民得熟悉旅游景點的歷史掌故并能用英語向國外游客介紹。
為吸引外國人士前來旅游、投資而建設“大城市”,愿景可以理解。然而,由于這一宏偉的規劃頗具“為發展而發展”、“為國際化而發展”的色彩,規劃中又較少涉及民生福祉,公布后引來一片質疑。
城市的發展為了誰?當然是為了老百姓。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也明確要求將改善民生作為推動發展的引擎之一。發展城市,無論是目的還是手段,物質改善或文化追求,都應立足民生。而“大城市”有關市民學英語、認繁體字的設想,顯然并未慮及民生實際,說其“擾民”,恐怕也不為過。
“倉廩實而知禮節”。若普通百姓還在為生計奔忙,讓他撂下手中的生計,去誦讀普希金的詩篇,恐怕不太現實。如果大家生活富裕,而政府又提供了完善的文體設施,閑情雅致自然成風。再看,進城農民工“接受培訓后優先發放暫住證”,又會滋生多少尋租行為?巨額的財力物力,與其用在打造、督察“禮儀形象”上,不如花在提升居民養老、醫療、教育水平上。在大拆大建“大城市”的過程中確保居民安居樂業,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不必為政績工程埋單,應是地方政府首先考慮的問題。
“國際化”源于自信而非迎合。盛唐時期,萬邦來朝,“逾昆侖越巨海,殊方異類至于三萬里;宋時泉州千船萬帆,商客云集。”可見,城市的國際化,不是遵循什么藍圖大興土木,而是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綜合結果。積累而非急功近利式的發展,立足自身繁榮而非迎合他人口味的發展,使我們的“國際化”底蘊深厚,雍容自信。這些,當為今人所鑒。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6-23長安不必學外語 能說900句英語就是“國際化素質”?
- 2010-06-23昔日“國際化”的長安不必學外語
- 2010-06-23能說900句英語就是“國際化素質”?
- 2010-05-18泉州一線鞋業品牌加快“國際化戰略”步伐
- 2009-07-24如何處理國際化背景下的婆媳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