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政績沖動”有合理出口
http://www.caoliu14.com?2010-07-22 09:03? ?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對政績的衡量、判斷與評估,需要成本,也需要智慧。如果把施政看成一場考試,政績就是答案。設好選項、打鉤打叉的“客觀題”,能省卻計分判卷的麻煩,已經成為“標準化考試”的首選。同樣,在政績的答卷上,“工程”就是這樣一種客觀題。至于群眾感受、長遠利益、民生疾苦,答起來辛苦,判起來也費勁,不僅考生心存畏懼,考官也往往望而卻步。
所以,“工程”就披上一舉多得的外衣,成為政績沖動的“泄洪口”。不管這樣的“工程”是不是當地最需要的,但至少是個人發展與地方發展最相契合的,是追求政績時“性價比”最高的。甚至打出公共利益的牌子,犧牲掉少數困難群體的權益。
“政績沖動”要有合理出口,改變考核的導向與方法是關鍵。從對政績的科學認定入手,才能更好地引導追求政績的沖動,用到合理的地方。從中央一系列文件搭建起的考核評價機制,到各地干部上電視述職、群眾參與打分等完善考核制度的探索,考核“指揮棒”也正在為政績沖動找到更多“落點”。
與自上而下的考核一樣,從下往上、自后而前的反饋機制,同樣能形成政績的合理出口。不管是人大、政協等作為反映民意的正式渠道,還是媒體、網絡的民意表達,都是對工作成績、執政能力的合理反饋。及時、真實的反饋,可以促使領導干部更好地結合起個人與職業發展的沖動。“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人去后的政聲、閑談中的民意,需要有人聽取。
西班牙精神科學家薩爾瓦多·蒙塔萬方認為:沖動是生命的特性,是人類得以發展的根源。個人追求政績、追求發展的沖動也一樣。但如果這種沖動用錯地方,則成為“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通過制度安排,進行科學引導,把個人的利益與公眾利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政績沖動”有了合理的出口,或許能成為干事創業和個人發展的“雙重動力”。 (張鐵)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7-12官辦節慶過多過濫 折射地方官員“政績焦慮癥”
- 2010-05-31建設的是“政績”,破壞的是“文物”
- 2010-04-14名人文化之爭,學術應該走在政績前面
- 2010-04-12“嫦娥究竟在哪兒奔月”虛無縹緲的政績狂想
- 2010-03-26五星級公廁評選,炫耀了政績丟失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