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網絡民意對安徽馬鞍山局長打人事件的應對評價很高。6月11日,安徽馬鞍山市花山區旅游局局長汪國慶在開車途中與路上行走的中學生胡某發生糾紛,并動手打了胡某。事態迅速擴大。市委書記當即趕到現場使得事態得以較快平息。人民網發布的榜單上,遼寧莊河“千人下跪”、廣州法制辦“咆哮哥”、海南三亞社保局“招考門”等事件中,那些表現不當的當事官員都被上級黨政機關迅速果斷地進行了處理和問責,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論的能力獲得網友普遍認可,政府公信力得到彰顯。
網絡問政或問責的價值于是凸顯出來:其一是使事情真相通過網絡及時公示于眾,公眾的言論直接形成導向與焦點,促使當局認真處理;其二是使上級部門了解事件過程,便于及時處理。如果沒有網絡公開的言論平臺,許多熱點事件可能都會被悄無聲息地化解掉,使社會正義得不到伸張。受損害的既是公眾權益,也有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力。
可惜,濱海地方政府沒有看到網絡輿論及應對網絡聲音的重要性,他們對封殺論壇的當事局長公示提拔的實績是:“服務發展的工作意識比較強,工作重點突出,推進措施扎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財務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比較明顯。近年來,先后引進多個投資超5000萬元項目,多個項目已投產達效。為結對幫扶對象提供資金近萬元,新上養殖等致富項目。2009年度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全市目標任務績效考核先進個人。”公示的通篇內容,無過于錢財二字。也許封堵網絡言論不至于一票否決,但招商引資的功勞,卻可以一票勝出。沉迷于經濟發展的地方政府,什么時候能將頭從錢眼里抬起來,不說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懷,至少也應該尊重網絡聲音與民意,提升執政的公信力與應對能力。
網絡社會業已形成,如同汪洋大海。濱海不僅濱自然之海,也正濱臨網絡之海。海水可以泛舟,亦可覆舟。愿濱海地方政府重新審視自身的行為,直面網絡,作出正確的選擇。(吳祚來)
![]() |
責任編輯:周靈鴻 |
- 2010-07-12官辦節慶過多過濫 折射地方官員“政績焦慮癥”
- 2009-12-18李克強的打傘與地方官員的“被打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