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街變成了一片廢墟
昨日,家住潘墩村的潘先生撥打968111稱,村里最近進行房屋拆遷,不少很漂亮的明清古大厝被拆,很可惜。
記者剛到潘墩村村口,就聽到“轟隆隆”的挖機作業聲,沿著進村道路望去,僅剩少數幾棟低矮的房子。在文天祥祠附近,40歲的潘先生指著旁邊一水塘說,這里原本有一座古橋,現在被拆遷產生的廢料埋了,池塘也被埋了一半。
將軍廟附近的保和藥局也已被拆。這曾是建于明代中期的“保和堂”藥房,被拆之前還保留著當年的診室、制藥房及一些藥柜。村中老人說,潘家行醫已經幾百年了,當時南臺島上一有瘟疫,藥店就會發藥幫助鄉里,民國時,海軍上將薩鎮冰有感潘家的醫德,揮筆題寫了“保和堂”牌匾。
村中的文天祥祠邊,原本有條明清古街,古街兩側有包公廟、將軍廟、保和藥局、媽祖廟、臨水娘娘廟、泰山宮、太師府及不少古民宅。而如今,只能踩著瓦礫堆小心翼翼地通過。
“太可惜了,現在都是一片廢墟。”潘先生說,二十多年前的潘墩村,還是四面環水,農田錯落有致地散布在村莊周圍,一片“玉帶環腰”的景象。他說,村民對村里文物很是看重,都會自發保護。
文物登記點同樣受《文物法》保護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在歷時2年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潘墩村新發現文物14處,其中一座古橋、一口古井,其余均為明清古民居,包括保和藥局及其附屬民宅。現在,古橋被埋、古井被填,明清古民居也僅存兩座。
倉山區文體局一工作人員說,倉山區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今年4月基本結束野外調查工作,之后通過省市文物部門的驗收,這說明這些文物登記點雖然沒有評級別,但是也都上報省級文物部門登記在冊,已受《文物法》保護。
他說,從今年2月份起,倉山區文體局分別在2月、5月和8月三次向東部新城指揮部、福州市土地發展中心等單位發出公文,內容是告知對方潘墩村中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登記點,希望有關單位拆遷時按照《文物法》相關規定加以保護,但公文并沒起作用。
記者還了解到,1994年修福廈高速公路時,設計線路曾計劃從潘墩村穿過,需要拆除不少文物,但這種路線被文物部門否定了,這條高速公路之后重新改線建設,當地文物也得以保存下來。
注:該言論僅代表網友觀點,未經本網調查、核實。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