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個村,村強、民富、景美、風正、人和,每家每戶都住著兩層的別墅,人均年收入在兩萬元以上,村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如生活在桃花源中。
有這么一個支部,帶領著村民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實現了農業發家、工業富家、旅游旺家的三次重大轉型,不僅富了村民的口袋,還富了腦袋。
有這么一個人,44年如一日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不僅改變了一個村的命運,更以自己獨特的人性光輝感染了成千上萬的人。
這個村就是江蘇省常熟市蔣巷村,這個人就是蔣巷村支書常德盛。
昔日與百姓共苦
“蔣巷澤塢鍋底塘,十年九澇一旱荒,泥堵圍墻茅草房,樹皮草根拌青糠”,這是當年在蔣巷村頗為流行的童謠。村子窮到什么程度?35歲以上仍討不到老婆的超過一半。
蔣巷村的歷史因為一個人而改變。1966年,年僅22歲的常德盛面對全縣最落后的窮村惡水,喊出了“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響亮宣言。
四組村民鄒阿元至今還記得,有一年大年初一,天剛蒙蒙亮,村民們看見地里有個人影在晃。走近一看,竟是常德盛脫得只剩一件襯衣,在默默挑土填河。望著書記瘦得僅剩90來斤的身影,村民們的心震顫了,他們扭頭回家叫醒左鄰右舍,拿著工具和書記一起干起來。憑著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蔣巷村的四百多條漢子硬是將千畝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
土地填高后,蔣巷從一個十年九澇的低洼地變成了出名的糧食高產區,但常德盛沒有止步。1983年,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蔣巷開始了工業化征程。
為拓展市場,常德盛晝夜兼程奔波大江南北。“為了在上班前趕到別人辦公室談事,常書記經常是凌晨三點把車裝滿貨,出發趕路。”常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平永泉說,有一次,也是在匆匆趕路途中,載貨的面包車與摩托車相撞,坐在副駕駛位上的常德盛牙床錯位,一只左眼被撞癟,如今視力僅0.2。
憑著一群“莊稼漢”的質樸和韌勁,加上過硬的產品質量,“常盛”輕型建材很快成了用戶青睞的名牌產品。北京奧運場館、上海世博會、京滬高速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都有“常盛”產品的身影。
回顧過去,常德盛感慨萬千,他說,基層黨組織要想凝人心、聚人氣,必須首先堅持發展經濟不動搖。如今,常德盛又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產興村的新思路,帶領了村民搞起了農村生態旅游,每年吸引游客10多萬人次。只有186戶的蔣巷村,經濟總量達12億元,人均收入超過了2萬元。
貧窮不是共產主義,發展才是第一要務。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共產黨員的價值追求,也是農村基層黨組織首先要解決的問題。44年來,常德盛始終把蔣巷村的發展作為自己的第一價值追求,在農村大地譜寫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奮斗之歌。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8-04時代先鋒:讓黨放心被兵信賴的優秀"黨代表"李曉鈺
- 2010-07-07[時代先鋒]記黑龍江撫遠縣水產局原局長屈興才
- 2010-04-28肩負歷史責任 勇做時代先鋒 重視“為官之德”
- 2010-04-02三明市組織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爭當時代先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