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在哪兒
在經濟社會的轉型期,城市化快速發展,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如何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常德盛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基層黨員干部的范本。
“我懂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讓干部一味奉獻沒有回報是不現實的。但是,鉆在錢眼里的干部是沒有前途的。我主張干部與職工的收入差距要縮小。”常德盛說。
村里人給常德盛算了一筆“清廉賬”。在常盛集團公司改制時,他把本可以自己持有的數千萬元股份,全部留給了蔣巷全體村民。村民都住進了別墅、老年公寓,可他卻仍住在平房里;企業要出資100萬元為他配一輛專車,他沒有答應,仍然堅持搭車外出,并且還是與四五個同志擠在一起辦公。
有人說他傻,到手的錢都不要,他卻說,“我要是要了,就失去了向心力、凝聚力和號召力,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村民過上好日子,要的是鄉親們都說改革開放好、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
蔣巷村不僅按“勞”分配,還實施按“老”分配。男58虛歲、女55虛歲,每月都可領取300至600元養老金;身患重病者,每月補貼400元;全村義務教育階段全免費,大學生年補助3000元,研究生年補助5000元;今年,村里股份分紅達每人5000元。
在記者采訪中,幾乎每位村民都能說上兩三件常書記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的事情,村民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三組的蔣桃英用樸實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幸福感:“我出生在逃荒的船上,取名叫蔣逃嬰,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我就把名字改成了桃花的桃、英雄的英。在常書記的帶領下,現在的生活開心得不得了,下雨天都可以穿皮鞋,車子開到家門口,我活得很有面子。”
作家梁衡參觀完蔣巷村后十分感慨,“在蔣巷村我又重讀了一遍共產主義的猜想。”
貧富差距過大絕不是共產主義,因為共產主義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發展帶來的成果。不少地方富裕以后,反而干群關系疏遠,許多干部能與百姓共苦卻不能同甘,致使部分老百姓“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而在蔣巷村,不僅常德盛的收入比群眾低,許多普通干部的收入也沒有普通群眾高,村學村,戶學戶,群眾學黨員,黨員學干部,這就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的源泉。(記者 鄭晉鳴 蘇雁)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8-04時代先鋒:讓黨放心被兵信賴的優秀"黨代表"李曉鈺
- 2010-07-07[時代先鋒]記黑龍江撫遠縣水產局原局長屈興才
- 2010-04-28肩負歷史責任 勇做時代先鋒 重視“為官之德”
- 2010-04-02三明市組織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爭當時代先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