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內蒙古警方證實:今年7月14日,蒙牛“未來星”品牌經理安勇與北京博思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共同商討炒作打擊競爭對手伊利“QQ星兒童奶”的相關事宜,并制定網絡攻擊方案。安勇、郝歷平、趙寧等3名犯罪嫌疑人已于10月16日被內蒙古檢方正式批捕。(據新華社報道)
如此知名的公司,居然用惡意誹謗這樣下三濫的手段來打擊競爭對手,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前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都會驚呆了。蒙牛和伊利分別作為中國奶業的領軍企業,它們如此的肉搏戰,簡直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啊。不過,這其實不僅僅只涉及兩個企業。最早的一個將信將疑的流言,在一夜之間,居然急劇地升級變成了一場群毆的鬧劇了。
此事件也不禁讓筆者想起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在《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中說的一個故事:一個人進入修道院,發現里面有許多魔鬼,但在市場卻只看到一個,獨自地在高柱上。他覺得很奇怪。不過,有人跟他說,這是因為修道院是用來幫助靈魂擁抱上帝的,因此需要那么多的魔鬼來引誘教士,讓他們走入歧途。然而在市場里,由于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魔鬼,因此只要派一個魔鬼去就成了。
在市場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魔鬼”這樣的一個隱喻,其實很好地告訴了我們,在市場中商業倫理的重要性,它讓市場的魔性得以約束。我們也認識到,盡管改革開放30多年了,但在我們的市場經濟里,與之配套的商業倫理還沒有完善,野蠻、不具社會責任感的發展、競爭還時有發生。按常理說,作為中國乃至世界奶業的佼佼者,蒙牛、伊利本應成為市場的標桿、模范,注意維護好自身的形象,堅守基本的商業倫理,在恪守法規下展開正當競爭。但是這樣群魔亂舞的鬧劇,卻完全顛覆了自身的市場形象,讓所謂的“民族企業”等等神馬,都化為浮云了,也挑戰了整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讓商業倫理在惡性競爭面前不斷地凋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09-03-18蒙牛被指偽造半島網公章信函向各大媒體發撤稿函
- 2009-02-19人保部制定國企高管薪酬規范 蒙牛:OMP奶可退貨
- 2009-02-15專家稱飲添OMP牛奶無害 蒙牛牛奶未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