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做法〕?
閩清縣以文化建設為抓手 培育文明鄉風
?
閩清縣從2007年開始,連續三年在全縣農村開展以推進鄉村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為重點的農村和諧文化建設年活動,以發展農村文化為切入點,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效。
一、建設鄉村文化陣地,滿足群眾求知求樂的文化需求
針對全縣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基礎設施和文化隊伍建設相對滯后,投入不足,文化活動形式比較單一等問題,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全縣鄉村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建設,滿是群眾求知求樂的文化需求。一是培育農村“文化樣榜”。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引導、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全縣培育了60個示范點,其中50個村、10個企業,并先后8次召開農村和諧文化建設工作現場會、經驗交流會以及專題匯報會,不斷推進和深化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二是建設鄉村文化陣地。縣財政投入160萬元對白樟、云龍、池園等8個鄉鎮文化站進行改造建設,投入260多萬元,建設國家、省、市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85處,縣級全民健身路徑點44個。池園鎮井后村還建成全縣首個村級休閑娛樂廣場。三是培養農民“文化習慣”。以縣瓷鄉藝術團和閩劇票友為龍頭,組織鄉鎮文藝骨干,村組織文化農業戶組成三級宣傳文化網絡隊伍,開展“鄉村激情廣場”大家唱、健身舞、農民合唱團等文化活動,全縣從城區至鄉村有100多個文化廣場,數萬名群眾參與跳健身舞等活動。上蓮鄉卑溪村還組建了1個40多人的農民合唱團,幾年來,每周六晚上風雨無阻集中村部練歌。四是樹立鄉村“文化典型”。表彰了一批文化建設先進村、先進企業和一批先進文化站長、圖書館長及文藝創作、文藝宣傳、組織開展廣場文化活動先進個人;同時還表彰了一批鄉村優秀文化協管員和鄉村(企業)“讀書明星”。
二、開展鄉土歌曲創作演唱,營造熱愛家鄉、奮發向上的濃厚氛圍
幾年來,閩清縣積極發揮音樂在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用歌詞表達人們對家鄉的熱愛,用歌聲振奮人們的精神。一是開展鎮歌、村歌的創作演唱。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每個鄉鎮都有一首鄉鎮歌曲,如:坂東鎮《美麗的六都洋》、梅溪鎮《青青的橄欖樹》、白樟鎮《魅力白樟》、雄江鎮《沸騰的雄江》等等。二是開展廠歌、校歌的創作演唱。目前已經有一部分企業、學校有廠歌、校歌,如:豪業陶瓷有限公司廠歌《豪情萬丈向明朝》、金陶瓷業有限公司廠歌《金色的希望》等。三是開展縣歌的創作演唱。邀請了11名省級詞曲作家到閩清采風,創作了《魅力閩清》、《千年紅梅》等9首富有縣域特色的歌,并印發到基層讓群眾傳唱,舉辦了鄉土歌曲專場演唱晚會。
三、挖掘“文化三寶”,改變農村舊習俗,樹立文明新風尚
為提升閩清文化品位,2009年2月,縣委決定振興以孔廟文化、禮樂文化、祠堂文化為主體的閩清“文化三寶”,成立了“閩清縣振興‘文化三寶’委員會”及相關工作小組,設立了“閩清縣發展傳統文化促進會”,向社會各界募集資金,??钣糜趥鹘y文化的建設。一是保護孔廟文化。恢復文廟部分功能,塑造孔子及諸子圣賢雕像,供奉閩清歷代先賢,勒石記載當代有成學子姓名,旌表有為人士。2009年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辦了孔子文化節,組織中小學生祭拜孔子,在孔廟舉行地方戲劇、古典音樂、民俗歌舞演出活動,舉辦書畫作品、工藝精品、歷史文物、旅游商品展,邀請知名學者在孔廟講學,舉辦國學班、禮儀班、國畫班、傳統技藝班。二是挖掘禮樂文化。陳祥道著有《禮書》150卷,其胞弟陳旸著有《樂書》200卷?!抖Y書》、《樂書》已經被國家文化部列為自先秦以來第一批國家珍貴文物古籍,其《樂書》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部音樂百科全書。禮樂文化以整修后的陳祥道、陳旸紀念館為平臺,重塑二陳白玉雕塑像,設置展廳介紹陳氏兄弟禮樂著作成就、生平故事傳說、書法墨跡、故里集錦等。購置編種等古典樂器,組建梅邑古樂隊,聘請知名學者根據陳旸音樂理論與閩清民間流傳音樂整理改編創作了《梅邑古樂》曲,編排了伴奏的古典舞蹈,組織了編鐘樂舞首演,再現了中國古代的雅樂優舞,向公眾展示了傳統禮樂的魅力。三是革新祠堂文化。全縣現有姓氏祠堂156座,且大部分保留完好。該縣因勢利導,弘揚新時代的祠堂文化,讓先進的文化走進祠堂。2009年9月,在坂東劉氏祠堂舉行了規模宏大的全縣先進文化進祠堂啟動儀式,積極推進圖書進祠堂、書畫和器樂培訓、交誼舞、健身舞等群眾性文化活動,使祠堂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同時還利用宗親在祠堂開展海外鄉親聯誼活動,把建筑完美保存較好的祠堂辟為旅游景點,展示不同年代的建筑風格、楹聯文化、書畫藝術、傳統民俗、族譜特色等,發展鄉村旅游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閩清縣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