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綠,增綠,再增綠:延伸海西之綠
莊水秋,漳州市龍文區碧湖村村支書。近來,他時常到村里各個角落轉悠。碧湖村正在整體搬遷,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大型城市生態公園。他說:“村民們都和我一樣很舍不得搬走,但大家對建設生態公園都很支持,僅用兩個月,就完成了80%的拆遷任務。”
這個生態公園位于漳州九龍大道以東,占地面積3400畝,是目前我省在建的面積最大的濕地公園,建成后將與目前在建的江濱公園相連,構成九龍江畔的一條生態休閑大走廊。
不僅在龍文區,在漳州,在全省,今年初以來,這樣建綠、插綠的場面隨處可見,借助“四綠”工程建設,我省向生態省建設新高地發起了新一輪的攻堅。
山多林多是我省的一大特色和優勢。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林業改革與發展,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解放了林業生產力,增強了林業活力,全省呈現出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生態良好、林區和諧的良好局面。全省森林覆蓋率也從62.96%提升到63.1%,持續居全國第一。
“但是,我省森林覆蓋率也存在二元結構。森林覆蓋帶主要分布在山區、林區,城市、村鎮分布較少。”省林業廳有關負責人說,“個別地方新區和新村建設‘只有新房、沒有新綠’。如果一直在山上做文章,保持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很困難。”
面對有限的綠化空間,我省該如何作為?
積極爭取發展政策。今年起,省級以上4226萬畝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每年每畝12元,其中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提高到每年每畝15元;去年,省財政對全省1.15億畝森林實行火災保險后,今年起實行政策性綜合保險,將險種拓展到火災、風災、凍災、病蟲災,目前全省承保面積4500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全納入綜合保險;建立造林、撫育、保護、管理投入補貼制度,從今年起省級財政開展林木良種、造林苗木補貼試點,今年初以來,省財政已投入4000萬元;從今年1月1日起,育林基金征收標準由林木產品銷售收入的20%降到10%。
突出重點區位造林。造林綠化在綠化荒山的基礎上,由注重山區、林區向沿海、城市、鄉村拓展,加快森林城市、森林村鎮、森林通道和森林屏障建設。
截至10月20日,全省“四綠”工程建設已完成綠化投入超過26億元。其中,城市新增綠地2693.69公頃;新增鄉鎮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597公頃,新增鄉鎮公園綠地面積263公頃,初步建成602個“綠色村莊”。
增綠,增綠,再增綠,海西之綠不斷在拓展、延伸。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11-24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為“文化特區”
- 2010-11-16安溪投建溫泉國際度假村 打造生態旅游精品
- 2010-11-01福建批準設立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2010-10-28[山東] 動員城鄉婦女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 2010-10-15福建湄洲積極推動設立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