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中的修鞋老人
媒體報道修鞋師傅張大爺的情況后,不少市民和社工團體前往探望。晨報記者 楊眉
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總能在不經意間碰到修補衣服的阿婆、磨刀的阿叔等上年紀的手藝人。他們雖然白發蒼蒼,卻還很認真地堅守在自己的一方崗位上,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幫助。眼下進入寒冬,雨雪天氣增多,大家都很關心這個自力更生的人群。
前幾天,一位年過八十的修鞋老爺爺成為微博紅人,網友表示要組團到他的攤頭探訪送溫暖。晨報記者冒雪全城尋找,終于與這位修鞋老爺爺在簡陋的出租房里見了面。老人家把自己歷年來獲得的榮譽證書視如珍寶,將身邊每位好心人的點滴幫助娓娓道來。
“走不動,做不動了……我想回家。”老人流淚講述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無名修鞋老爺爺,微博意外走紅
1月16日晚,網友“菲林橙”發表微博,“廣元西路交大慧谷對面的修鞋的老爺爺,已80多歲高齡,希望住在附近的人可以去照顧下他的生意。”同時上傳了一張老爺爺的工作照。
半小時后,“上海交通大學微博”發帖支持,“希望交大學生多來這里修鞋來幫助這位老爺爺,用點滴行動來實踐交大人對社會的感恩與責任。希望轉發支持。”
很快,“修鞋老爺爺”成為微博關鍵詞。“今年除了掃地老太太,修鞋老爺爺也很給力啊。”有鑒于這位老人的網上走紅,有網友將其與新年伊始紅遍微博的虛擬人物“掃地老太太”相提并論。更有網友將“修鞋老爺爺”與“掃地老太太”并稱為“2011最給力老年組合”。
一片贊揚聲中,也有不少人質疑,為何老人家如此高齡,還要辛苦討生活。“這大爺的小孩兒都跑哪兒去了?”“這么冷的天老人家還是別出來了吧!”為此,有網友提議,到老爺爺的工作現場走訪,了解實情,給予捐贈。
走遍大半個“西上海”苦尋老爺爺
1月18日上午九點多,記者來到廣元西路,看到修鞋老爺爺擺攤的位置空蕩蕩的,只有兩片碎皮子。走訪了附近將近十家單位和店鋪后,大家一致反映,的確有位老爺爺已連續擺攤“超過10年了”,當天上午老人擺過攤,見雪下大了,就收攤回家了。
遺憾與老爺爺擦肩而過,記者開始了尋找。然而關于老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大家都不知情。后來南洋廣元公寓物業的金阿姨報料,說老人家乘855公交車上下班的,好像是在“小金更”下車。于是,記者前往長寧區新漁東路等四個居委會“大海撈針”,但均沒有結果。
冷靜下來,記者決定還是從公交車隊入手,弄清楚老人家在哪一站上車,哪一站下車,以便將搜索圈縮小。“是855車隊么?”記者再次撥打車隊的電話,電話另一邊的顧女士非常熱心,告訴記者,“有師傅反映,最近一段時間,這個老爺爺不乘我們的車了。有人見他好幾次乘958路走的”。
958路車隊也同樣熱心。有位司機師傅很肯定地說,有這樣一位修鞋老人,每天乘958路頭班車到廣元西路上班,下午乘958路回家。記者火速趕到該地段,通過社區事務處理中心等單位,以及沿街店鋪繼續尋找。
歷經8個小時,先后打了70多個電話,聯系了30多家單位后,下午4點半,記者終于從一位店主嘴里聽到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有個老人家,蘇北口音,每天拿著大包,早出晚歸。是有這樣一個人,就住在……”
走到出租屋門前,晾衣繩上曬著好幾個洗干凈的塑料袋,在寒風中簌簌作響。輕輕上前敲門,十秒鐘后,門漸漸打開,屋里沒開燈,黑黑的,有個老人站起身,向外走了兩步。看清他的面容,記者松了一口氣:“修鞋老爺爺,可找到您了!”
?
修鞋老爺爺曾獲的表彰
出租房內,生活清苦
弄清我們的身份后,老人家打開屋里唯一的燈,燈光黃黃的,也就15瓦。這是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出租屋,擺上一張床、一張高桌、一張矮飯桌,以及煤餅爐、煤氣罐、電飯煲、水斗等過日子的家什后,變得連轉個身都不容易。
用了不到十分鐘,老人炒了一盤菜心,一盤老豆腐,還燒了一盤肉湯白蘿卜。將水壺放到爐子上,老人介紹說,他愛吃米,一天要吃一斤米。他頗自豪自己的好胃口,先后好幾次說,“我一頓能吃四兩五兩米,面條可以吃三碗,我的胃口好吧?”而在聊天的間隙,他有時會算一下賬,報報生活開銷。“豆腐1塊5一斤,一塊豆腐兩元錢。青菜我一般一次買5天的量,每斤6角左右。像下雪天我不買的,青菜貴,要1元一斤……大米,現在要兩塊多一斤嘍。”
老爺爺很快不再有防備心,抹了下眼睛說:“我是江蘇高郵人。”據他介紹,他叫張天源,今年81歲,屬羊的。從20多歲起,他就開始拜師學修鞋,1958年左右到上海闖碼頭,至今已經50多年了。光在廣元西路這個攤位,他就工作了30多年。老伴20多年前就去世了,大兒子因身有殘疾,留在家鄉,“國家養的,養得挺好”。而對于已年過半百的小兒子,他不愿多說,表示小兒子會一年兩三次到攤頭看看他,但沒留過錢,也不肯留下電話和家庭地址。
最怕雨雪天沒生意
19日清晨,天還飄著雪花,張天源老人猶豫再三,還是決定碰碰運氣,看是否有生意做。記者隨他走到958車站,約1500米的路,他走了足足20多分鐘,路上休息了不下八九次。指了指膝蓋,他說那個部位很酸,又指指小腿肚,說是又脹又痛,每天都得吃藥,“走不動嘍”。
8:30,老人來到廣元西路的攤位,他先去羅老板的酒樓后面取修鞋工具。“好心人多喔,讓我放了十幾年了。”工具箱是一個鐵皮柜,老人家顫抖著,把馬扎、圍裙、刀具、剪子、膠水等,一樣樣地取出。
老爺爺為受傷的右臂敷上膏藥,纏好繃帶。
走到攤位前,他擺下馬扎,坐下來,把工具簡單地在自己身邊擺了一圈。連連看天,老人的神情很凝重,擔心沒有生意。有個路過的女士猶豫了一下,說自己走路愛跑偏,鞋子剛穿沒多久就不舒服了。老人家接過鞋子,認真地修理起來,最后又把兩只鞋都精心地擦拭了一遍,才遞給鞋子的主人。這之后,他心情略微有些放晴,主動告訴記者,多年前曾經有位老外開車停在鞋攤前,拿下一雙黑色皮鞋,43、44碼的,表示好幾個修鞋的都拒修,而他一時間又買不到合適的新鞋。“我拿過來一看,有兩三處問題,鞋前頭的皮子、鞋底……我足足修了一個小時。”最后,那個美國客人要給他50美元,而他則堅持按自己修鞋的定價,收了他20元人民幣。“美國人回國后寄了一封感謝信,寫著我的攤位號,后來市里區里找到了我。”談到這段軼事,老人家露出難得的一絲微笑,習慣性地搓了搓手,那是一雙勞動者的手,寬大、結實,繭子很厚,右手掌心有不少深深的磨痕。
雪還是沒有止。沒什么生意,一個小時后張天源老人收了攤。記者隨他乘上958路公交車,一上車就有人給老人家讓座,他連聲道謝。“派出所的人很好,每天讓我熱飯,有時還幫我主動送到攤上。”“南洋廣元公寓的物業,我每天到那里倒熱水。那里做保潔的小梁,對我也很好的。”“我的房東夫婦,人也特別好,有時落雨了,他們趕過去幫我收被子。”“去年九月我摔了一跤,民警蔡同志送我一瓶云南白藥。交大老師也給我送過藥。”對于生活中得到的每一份關懷,老人家都記在心底。
分手時,老人嘆息著,握緊了記者的手。記者努力保持平靜,問他快過年了,有什么打算。他回答,過年那幾天不出去修鞋了,因為沒有生意。“現在一個月賺不到1000元。老嘍,肩膀痛……我想回家。”
“我評過上海先進的”
在張天源那墻壁漏風的出租房里,記者見到他珍藏的幾本紅皮證書和一本薄薄的冊子。證書的發放機關均是“上海市徐匯區工商局個協”,年份為1993年、1995年、1996年、1997年,而證書上的榮譽名稱是區先進個體勞動者,獲獎人“張天源”,有一本寫成了“張天元”。而那個冊子的封皮是“上海市先進個體勞動者(1995-1996年度)”。同時,老人還出具了一個硬皮本,里面夾著近百張管理費等稅費收據。“我評過上海先進的。”談到這段歷史,張天源臉上閃爍著一種光。
根據老人給出的線索,記者聯系到了徐匯區個體勞動者協會,辦公室主任沈先生在1995年度徐匯區個協、區級先進集體、個人光榮榜中找到了張天源的名字。他是該年度61名區個協系統先進勞動者之一。而在先進事跡一欄則寫有“據街道反映,對烈軍屬修鞋、補鞋從不收一分錢,做了很多好事,看到貧苦人,能傾囊相助”。
除此之外,記者在徐匯區個協未找到關于張天源的其他信息。沈先生告訴記者,徐匯區個協每5年改選一次,十多年之前的事情查找起來有相當難度。此外,記者還從上海市個體勞動者協會了解到,張天源確實出現在1995到1996年度的“上海市先進個體勞動者”的名單當中,從事行業為服務業。
在交流中,記者還了解到,曾經有過這段光榮歷史、在上海服務50多年的張天源老人,這些年來沒有領過補助,看病吃藥都要自己花錢,原因很簡單,他是“袋袋戶口”。他解釋說,自己在1977年左右把戶口從原籍遷出,但在上海沒有被接收,戶口就只能帶在身上,后來不知道什么時候,把戶口給弄丟了。記者問他,評為市級先進時,有沒有想過向有關部門反映一下自己的情況,他坦言“那時馬馬虎虎,身體好,做得動,不想麻煩政府,就想踏踏實實地工作,養活自己”,“可現在老了,做不動了......”(新聞晨報)
有市民按照本報提供的地址找到修鞋老爺爺的住所 記者 楊眉
修鞋老爺爺動態追蹤:社工送老人兔年禮物——長期幫助
還有十來天就要過年了,來自他鄉的修鞋老爺爺收到了新年禮物——收音機,這是上海5位社工自己出錢買的。而他們希望送給修鞋老爺爺更加給力的兔年禮物——長期持久幫助。
經過一下午的評估,社工協會的郭小牧透露,社工可以幫助修鞋老爺爺申請上海綜合幫扶。如果老爺爺在上海過年,他們還將制訂一份特別的過年計劃,讓他兔年春節不再寂寞。
兔年最大的愿望是健康
昨天下午2時多,五位社工來到修鞋老爺爺家中,簡陋的出租房更擁擠。修鞋老爺爺不得不坐在木板床上,床板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破舊的蚊帳不時垂到老人臉上。
這是社工們第二次來到老爺爺家,這一次他們要為老人作一個詳細的生活、健康評估報告,并根據評估為老人協調各方面資源。
老人有些激動,開口第一句就是:“謝謝。”老人最欣喜的就是收到收音機。“平時一個說話的人也沒有。”老人邊說邊跟著社工學習使用收音機。
還有十多天就要過年了,修鞋老爺爺說,兔年最大的愿望是健康。“骨折的手大半年都腫著,關節炎經常發作,晚上痛得無法入睡……5年前開始吃降血壓片。”老人稱,隨著身體每況愈下,到徐家匯“上班”修鞋的次數越來越少,老人擔心,一旦失去了這份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他不知道靠什么繼續生活。
將為老人進行健康評估
目前,老人最需要解決的是經濟來源、生活照料、健康保障以及調解家庭關系。郭小牧透露,修鞋老爺爺沒有上海戶口,享受不到低保等最低保障,不過他可以申請綜合幫扶,享受到部分幫扶基金。另外,社工們考慮和當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絡,為老人進行健康評估,給他全面的健康指導。
對于生活照料問題,社工們希望調配社區里各項資源。“老人住的老社區公共配套資源比較遠,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公共事務中心等都要走半個小時。”上海東方社工事務中心副總干事張海前天特地到社區踩點后說,他們計劃尋找可以長期照應老人的鄰居,還想幫老人找個有洗衣機的地方經常為他洗被子、洗衣服。
接下來一兩個月,幾位社工會成為老人居住地的常客。根據他們的計劃,社工每隔一天會去看望老人,幫他解決困難;社工將調解老人和幾個兒子的關系,讓他享受到天倫之樂。張海說:“我們這份干預計劃是長期的,希望老人今后在上海的每一天都過得舒心。”
除了這份長期計劃,社工們還準備給老人制訂一份過年計劃,如果老人在上海過年,將不再感到孤單。而三十多年來,老爺爺都是一個人過的年。(記者 陳里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1-2015位返鄉民工冒雪徒步回家 路程100公里(組圖)
- 2011-01-20春節不回家者各有原因:有人覺工資微薄難見父老
- 2011-01-20記者直擊春運首日歸鄉旅客:排隊很苦 回家很甜
- 2011-01-202011榕春運表情:酸甜苦辣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