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獨木舟
2010年11月20日,一群來自太平洋島國波利尼西亞的人駕駛一艘仿古獨木舟,在海上漂泊近4個月,航行1.6萬海里后進入閩江,在馬尾靠岸登陸。
途中,他們歷經重重艱辛,困了就擠在狹窄的船艙稍作休息,餓了就靠捕魚生吃魚片充饑。他們還多次遇到臺風,幸而有驚無險。
這次冒著生命危險的旅行,僅僅是為了一個目的——來福州尋根。
在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參觀完先人留下的遺跡,客人脫口而出:“你們的祖先就是我們的祖先?!?/p>
波利尼西亞,是太平洋三大島群之一,居住在那里的人們語言相通,習性相近,人們便給他們取了一個名字:南島語族。他們怎會來到與之相隔萬里的福州尋根?隨著世界各地學者深入調查研究,一段沉睡的歷史逐漸復原:這些漂洋過海的客人,原來和5000年前居住在曇石山的先民是一家人。
由于福州地處閩江入海口的丘陵山地,遠古時海岸線在曇石山一帶,許多地區被閩江水和海潮淹沒,只露出至今仍被稱為洲、嶼等地名的高地,先民們都是沿水而居。船作為福州先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伴隨著文明的誕生而出現。
1954年曇石村的一次偶然發現,讓這段先前不為人知的文明被揭開了。福建的文明史也因此被改寫,由原來的3000年向5000年跨越了一大步。在這里,考古學界發掘了大批具有鮮明地域性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遺跡和遺物。其中,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部分,學界將其命名為“曇石山文化”。
從曇石山文化遺址的堆積來看,該遺址主要由蛤蜊、牡蠣、蜆、蚶等各類貝殼堆積而成,是名副其實的“貝丘”遺址。由此可見,曇石山先民主要以討海為生。與考古相印證的是文獻記載。史書《越絕書》中這樣記錄先民們在閩江口的生活情景:“水行而山處,以舟為車,以楫為馬,行若飄風,去則難從?!睆倪@些描寫中,我們可以捕捉到他們熟練地駕著輕舟的畫面。
或許就在這時,一部分曇石山人冒險從閩江口出發,駕著獨木舟向浩淼的太平洋深處駛去,并陸續登上一個個如同珍珠般散落的零星島嶼,披荊斬棘,繁衍生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2-28中央文明辦等啟動“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
- 2011-02-25漳平市深化“文明交通行動計劃” 宣傳
- 2011-02-25深化文明創建要從人的道德提升入手
- 2011-02-25志愿者播撒愛心服務傳遞文明助推文明城市創建
- 2011-02-25江蘇省市文明辦志愿者街頭勸導文明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