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滄海的福船
斗轉星移,又過了三四千年,一支龐大的船隊此時在閩江口集結,他們的目的地也是大洋深處。世界歷史上最不可思議、中國歷史上最難以忘懷的海上遠征——鄭和七下西洋開始了。
公元1405年,登基不久的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此后28年間,鄭太保率領近3萬人、60多艘大船的舟師七下西洋,開辟了不朽的“海上絲綢之路”。
不過,鄭和七下西洋,船隊無論起于南京寶船廠,還是始自太倉劉家港,都要先到長樂太平港駐泊。短則兩月,長則一年。在這里整編訓練、補充給養、祭祀海神,等候東北季風到來時揚帆起航。之所以選擇太平港作為舟師駐泊基地,首先得益于太平港地處閩江下游出海口,是天然避風良港。其次就是適于遠洋的福船的緣故。
福船,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船之一。其造船技藝即使到了今天,仍令世人稱奇。2010年11月15日,正在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就把福船制造技藝和活字印刷術等一起列入當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鄭和船隊途經太平洋、印度洋,還要去波斯灣和東非沿岸等深水海域,非要尖底、深吃水、長寬比小的福船。而要造出這么龐大的船隊則非福州莫屬。
從曇石山起,福州先民骨子里遺傳的就是造船、駕船的基因。他們善于造船,長于操舟,創造了豐富多彩、富有海洋特色的“舟楫文化”。春秋時代,吳王夫差就因地制宜在閩江口設造船廠。《長樂縣志》記載:“吳航頭,在縣治馬江舊恩波亭,昔吳王夫差造船于此故名。”三國時,孫吳也在福州設置“典船校尉”,福州不僅被當作吳國的海軍基地、造船基地,還成為吳國出發海外的出發點。當時,福州人還創造了“溫麻五匯”的造船技術,即用麻、桐油、生石灰等把木船接縫密封,這在木質帆船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創舉。唐、五代時期,福州港更是一躍成為直接對外貿易的港口,與廣州、揚州、泉州等港口成為我國南方的貿易大港,對外貿易十分繁榮。福州的造船、航海水平一直都處于領先水平。
此外,鄭和的寶船是大海船,每船平均載四五百人,最大的可容納1000人,這需要就近能取到豐富的木料。而閩江一帶因遠離戰亂,生態保持很好,上游地區如邵武、三明等地林深茂密,木材結成木排,不需數日便可沿江漂抵福州。
公元1433年,也就是明宣德八年,鄭和還沒回到太平港,就病死在第七次遠航的歸程中。一個時代由此結束,隨之而來的是長達數百年的海禁。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2-28中央文明辦等啟動“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
- 2011-02-25漳平市深化“文明交通行動計劃” 宣傳
- 2011-02-25深化文明創建要從人的道德提升入手
- 2011-02-25志愿者播撒愛心服務傳遞文明助推文明城市創建
- 2011-02-25江蘇省市文明辦志愿者街頭勸導文明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