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縣宣化店鎮,當年(1936年)解放戰爭“第一槍”的中原突圍就從這里打響。離鎮28公里山路有個張榜村,山高、路遠、人少、地偏。而一個叫吳新洲的老師,在這大山深處的一個袖珍學校,至今已十年。
5個人的升旗儀式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8日上午10時許,一陣低沉而又沙啞的男聲,穿過大悟老區的大山,傳向遠處的山坳。
冬日的山村,又干又冷。在一所由教學樓和村委會合用的二層小樓走廊內,正在舉行一場特殊的升旗儀式:沒有音樂伴奏,也沒有護旗手,但這并沒影響升旗儀式的莊重。
吳新洲取出國旗,又從口袋里掏出兩根繩子,將國旗牢牢地綁在走廊護欄邊一根木棍上。期間,他的嘴里唱著國歌。
三米外,讀一年級的吳怡舉起右手,行著少先隊禮。另外3個學前班的學生,則仰頭看著,直到老師唱完國歌,綁好旗子。
52歲的吳新洲是這個袖珍學校的校長,也是唯一的老師,“校長兼校工,教書帶敲鐘”是他的寫照。
4個學生,備兩個版本的課
8日一大早,記者一行驅車從大悟縣城出發,走了約兩小時的山路,一棟二層小樓才出現在路右側的山腳下。張榜小學,其實是分布在該樓一樓和二樓的一間教室和一間辦公室,全樓其余的房間是村委會的辦公場所。
10多個平方的教室內坐著四個學生,讀一年級的吳怡在跟著老師大聲朗讀“高興,高山”。另外三個學前班的,兩個望著窗外,一個把書本扣在臉上做鬼臉(如圖)。
事后才知,這個只有四個學生的教學點也是“復式教學”。一年級一個學生上課時,學前班的同學可以玩。過了會兒,老師放下竹竿做成的教鞭,擦掉漢字,寫下“a、o、e”,再開始教3個學前班的學生。
吳老師說,雖然只有四個學生,但幾乎每門課都要備兩個版本。這樣的日子,他已堅持了整整十年。
10年山村守望
1978年,高中畢業的吳新洲經介紹,在十里山路外的鐵店小學當了名民辦的代課老師,最初月工資7元。
2001年,由于生源減少,張榜小學高年級學生合并到鐵店小學,原小學成了只留一、二、三年級和學前班的教學點,有30多名學生。吳新洲被調到張榜小學繼續擔任代課老師。此后,學生逐漸減少至目前的4個,老師也只有他一個。
由于學生小,有的離校10多里山路,如果家長有事,吳新洲就騎著摩托車挨個接送。課間,他也要像保姆一樣,幫他們上廁所、穿衣服、系鞋帶。2004年夏,9歲的雷鳳英因父母喪失勞動能力而輟學,吳新洲多次去家訪,孩子終于重返校園,三年的學費都由吳老師包了。
吳新洲的家境并不寬裕,妻子付春華對此體會更深。她說,老吳當了28年民辦教師,2006年才轉正。1994年至1998年間,那時兩個女兒讀初中,另兩個孩子讀小學,每年學費要四五千元,還有三個老人,靠他的工資根本無力承擔。就多次讓他不干代課教師,回來幫忙做點生意、或者出去打工,可他總是不答應,說他走了那幫孩子們沒法辦,“吵過、鬧過,可都沒有奏效”。
不得已,剛做完乳腺癌手術妻子,時常春天一大早鉆入附近的山里,上山挖珍珠花賣,秋天到河邊挖一種叫石菖蒲的草藥。這種日子持續了四五年,附近大山小河她都去過。如今,孩子們長大了,付春華對丈夫也多了份理解,“他喜歡干這行,再說山里的那些孩子也確實離不開他。”
走與留的抉擇
吳新洲也考慮過離開這個地方,但幾次都沒下得了決心。
前幾年,考慮到為了便于教學好管理,縣里曾考慮撤銷張榜村教學點。誰知,聽說這個消息后,村里人都很不情愿。
張榜村支書雷道定代表全村400多人近似哀求的挽留他:“吳老師,你知道,村里離最近的鐵店小學要10多里山路,你要是走了,那些娃子們只能等到十來歲再上學了,或者輟學了。你說,有什么難處,村里能幫的,肯定無條件幫你。”
此時,吳新洲才明白,他對這個村,對這里的孩子們有多么重要。看著鄉親們苦苦哀求的眼神,吳新洲決定,只要這里有一個學生,哪怕是學前班的,也不走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