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
原有的粗放運作模式,很難繼續吸聚到足夠的公益資源
“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啊。”留守學生題材公益電影《最好的未來》基本拍完那天,“愛有戲”社區公益文化發展中心負責人劉飛心里并不興奮,更多的是迷茫——自己的理想還能堅持多久?
做公益文化服務,是劉飛的長期愿望,去年她牽頭成立了“愛有戲”社區公益文化發展中心,希望用戲劇傳達公益理念。
《最好的未來》是劉飛今年獨立運作的第一個項目,憑著到團省委爭取的2萬元錢,劉飛今年初匆匆啟動了這個項目,“當時想得很簡單,也沒做過仔細的預算,先把事兒干起來,邊干邊籌錢。”回想當時,劉飛覺得自己有些草率。
“草率”實際上是過去兩年里,我省大多數民間志愿者組織的運行狀態。“地震之后,很多基金會和愛心企業的公益服務資金資源都向災區傾斜,當時做志愿服務,只要有激情,哪怕你的項目計劃比較草率,也很容易得到資助。”一名曾在災區服務的志愿者這樣告訴記者。
劉飛沒想到的是,項目啟動沒多久,拍攝計劃一再拖延,資金跟不上了。她四處籌資,各種基金會組織卻似乎一下提高了門檻。迫不得已她找丈夫資助了幾萬元,工作人員又自掏腰包購買了一些必備的拍攝用具,團隊還去一家房地產公司的活動上靠表演募捐…… “那種為五斗米折腰的感覺,真是想起來就想哭。”劉飛說。
處于迷茫中的,也不僅僅是民間志愿者組織的負責人。劉瑩是四川某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的指導老師,近來也為如何保持住協會志愿者的激情而苦惱:地震之后,很多學生積極加入協會到災區開展志愿服務。可如今志愿服務逐漸轉向常規狀態,主要是到社區陪伴老人、關愛留守學生、清掃學校自行車棚等活動,學校志愿者參加活動的興趣越來越低,“很多時候我們組織活動,成了通過學院下任務,志愿服務變了味兒。”劉瑩分析:簡單的社會服務,很難維持參與者的激情,志愿者組織需要有人指導。
“我省志愿者組織出現集體迷茫情緒,是一種必然。”一名長期關注四川志愿者團隊發展的專家認為,四川的志愿服務,由于汶川特大地震這一突發事件而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孵化”了大量志愿者團隊。這固然可喜,但同時也決定了其發展的先天不足:缺乏先進的志愿服務理念引導,運作質量不高。在過去兩年里,有很多公益資源向災區傾斜,但現在,原有的粗放運作模式,很難繼續吸聚到足夠的資金資源、人力資源。“所以現在特別需要‘二次孵化’,幫助他們由傳統‘學雷鋒’式的奉獻行為,向現代社會志愿服務行為轉變,由草根志愿服務組織,向專業化發展的公益服務組織轉變。”業內人士認為。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