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獨子周海嬰今天凌晨在北京逝世 2011-04-08 08:28? ?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
魯迅惟一的兒子周海嬰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終其一生,他都在努力走出父親巨大的光環。 |
1931年魯迅全家與馮雪峰全家合影
母親是父親的一片綠葉,為父親做了很多工作,母親當年也是一位有才華的女性。母親告訴我,她后來也跟父親提到過,想出去工作。父親聽到后,把筆放下嘆了口氣:“那你出去我又要過我原來的生活了……”于是母親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我想魯迅最后十年能創造出那么多的傳世作品,當中也有母親的犧牲。雖然希望出去教書的母親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覺得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父親創作的高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母親在我面前不怎么回憶父親,她不愿意沉浸在她的悲哀當中。對我父親,她覺得她有照顧不周的地方——比如她說看到父親經常是點了煙之后就隨手放在那兒,既然是空燒掉,為什么買那么好的煙?于是父親最后抽的是比較廉價的煙。茶葉也一樣,有時她泡在那兒,他也沒喝,這不浪費嗎?諸如此類。其實再周到、再細致的照顧,總是有不完美之處,這是很自然的。
我生下來之后,父母就沒帶過我到北京,因此沒見過祖母。但祖母總是托人寫信來,她常常寄好東西給我,像北京的榛子——比現在的榛子好吃很多;還有她自己腌的醬雞醬鴨,因為路途遠,有時一打開,醬雞醬鴨發霉了,媽媽只好把它們扔掉,而我覺得太可惜。祖母和朱安的信,都是別人代寫的,后來有些人還問我:為什么說朱安不識字啊?她還給你母親寫過信,說死后要念什么經、做什么被子、棺材要怎么樣、點什么燈、做什么祭拜,文筆很深,文化很高??!他們不知道那些信其實是別人代寫的,還以為我是故意貶低朱安。恰恰相反,我對朱安懷有尊重之情。
父親去世后,母親除了我這么個病孩子之外,也負擔了朱安女士的生計,生活得比較艱難。朱安也是一個善良的女性,她托人給母親的信總是表示感激之情,說“您對我的關照使我終身難忘”,也很體諒母親,“您一個人要負責兩方面的費用,又值現在生活費高漲的時候,是很為難的”,收到生活費后她也回信告知是如何安排開支的。
我從來沒見過朱安,連見都沒見過,所以也談不上什么印象。不過從她與母親往來的信件看,她對我還是很關愛的。一次她給母親寫信說:“我聽說海嬰有病,我很記掛他。您要給他好好地保養保養。”我十五六歲后,她就直接給我寫信,有一次還問我是否有同母親的相片,給她寄一張,“我是很想你們的”。我知道在她心里,她把我當作香火繼承人一樣看待。1947年朱安病故時,母親受國民黨監視不能到北京,拜托一些親朋幫助料理了喪事。
由于政治需要父親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但實際上,父親的盛名并不是我們的護身符。相反,有一段時間在位的人都是魯迅當時的論敵,那些人對我們完全是漠然的態度,而魯迅的崇拜者、能夠關心我們的人卻一個個被打壓掉了。也許是有些人覺得魯迅永遠壓在他們上面,有魯迅在,他們永遠只能排在二三四位吧,我也不太理解這些人的心理狀態。1968年,母親為了保護父親的遺稿,急得心臟病發作而去世,可去世后連追悼會都不讓開,最后是周總理決定允許向遺體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