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4月29日訊(本網記者 余瀟 通訊員 林曦)
邱麗華,將樂縣高唐小學六年級學生,家里離學校有10多公里遠。與以往只有雞蛋、豆漿和饅頭的早餐不同的是,現在她每天都能吃上包子、面包等不同搭配的營養早餐。
從今年開始,將樂縣把全縣2700多名農村中小學寄宿生每人每周20元的營養餐費補助提高到了25元。不要小看這5元錢,這意味著縣財政每年須增加投入近400萬元。這項惠民政策一出臺,就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早在4年前,將樂就在全省率先啟動了農村中小學生食宿改善工程,拉開了我省率先在中東部省份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中小學寄宿生實施生活補助,推廣免費營養早餐工程的帷幕。
“一個蛋+一杯豆漿+二至三兩饅頭”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中小學生人數不斷下降,難以形成有效的辦學規模和教育效益。為此,我省加快了布局調整,全省撤點并校4000多所,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提高了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但是,辦學的相對集中使得寄宿生人數大幅增加。
“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學生的伙食營養差的問題非常突出,不少學生食堂只蒸飯、不燒菜,學生自己帶咸菜的現象比比皆是。”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回憶說。
農村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特別是他們的營養問題牽動著人們的心,也時時掛在省領導的心上。2007年秋季開始,我省對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中小學寄宿生實施生活費補助,每生每年補助300元。其中,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寄宿生,小學每生每年補助6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補助900元,所需資金由省級財政全部承擔。據統計,僅此一項,全省每學年須拿出近2億元,受益學生達40余萬人。
“一個蛋+一杯豆漿(或稀飯)+二至三兩饅頭”,是免費營養早餐工程的基本模式,由每所寄宿制學校統一組織實施。省里每年分春秋兩季,在開學初就將補助經費撥付各縣(市、區)特設專戶,確保各地免費營養早餐工程組織實施到位,做到寄宿生生活補助專項經費“到校、到人、到肚子”。
考慮到一些學校由于條件有限,營養早餐的主要構成部分“豆漿”難以配備,影響了寄宿生早餐的營養結構。2009年,我省又投入專項資金200余萬元,為全省農村寄宿制學校統一配備漿渣分離型磨漿機2300臺。
隨著營養工程在全省范圍內的大力推廣,我省有2000多所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實施了免費營養早餐工程,40余萬名農村寄宿生徹底告別了“一罐咸菜過一周”的無奈。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