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5月12日,汶川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的一次強震,三周年,汶川在堅強中重生,創造著“鳳凰涅槃”的奇跡,新城鎮拔地而起,新校園投入使用,新生命呱呱墜地,汶川,正在勃發的生機詮釋著中國式的“崛起”。
2008年5月22日攝于四川北川羌族自治縣北川中學遺址,讓我們銘記這永恒的瞬間,向遇難同胞致哀,向抗震救災的人們致敬,為災區人民祈福。中新社發 劉書亭 攝
2008年5月22日是汶川大地震第十一天,空中可見一位幸存的羌族婦女難舍已經變成廢墟的家園。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汶川地震過去整整三年了,當年的苦痛漸漸淡去。經過震后三年的災后重建,劫后的羌寨重新獲得了新生。許多人擔憂的羌族文化的延緒,也有了新的傳承。圖為記者近日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牟托寨拍攝的當地民眾的生活場景。安源 攝
?
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市的邊緣山區向峨鄉,在上海市的援建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潔的小區,火紅的燈籠,這個從地震中倔強站起的小山村生機煥發。圖為:向峨鄉棋盤村任永長的新家。中新社發 劉忠俊 攝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將一座大山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危險的堰塞湖。九天來水位上漲情況危急,如果潰堤將淹沒北川全縣和綿陽災區,后果不堪設想。五月二十日是大地震第九天,記者空降后和三位農民志愿者首次來到這里再三搜尋,打開廢墟放出一頭小母豬。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2011年5月8日,四川省大邑建川博物館護養的“5.12汶川大地震”著名抗震動物豬堅強,目前為腿部后遺傷病動過手術后,正在專設的動物醫療所度過休養半年的病假生活之中。在三年前的大地震中,重災區彭州市龍門山鎮團山村村民萬興明家的一頭重達150公斤的大肥豬被埋在廢墟下,它憑借自身能量與啃吃黑木炭,于震后第36天被救災士兵挖出來時,體重只有50多公斤,創造了一個生命奇跡。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特意花費收養,取名豬堅強,請它在博物館由王福清專人照顧度過余生。現在豬堅強已長到四百多斤重,準備盡可能在“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紀念期間與民眾名人們見面。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2008年5月14日,空中拍攝的汶川縣城一角。成都軍區某陸航團四架直升機滿載帳篷、礦泉水等災區急需物資抵達四川大地震震中汶川縣,并在返回時將第一批40名重傷員隨機送抵成都的醫院救治。中新社發 張雷 攝
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地震震中心川西小鎮映秀重新矗立,錯落有致的新民居、新醫院、新學校等建筑拔地而起并投入使用。圖為震后重建新鎮一角。中新社發 張浪 攝
四月清明時節,春風又渡三年前被汶川大地震摧毀最嚴重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金黃色的油菜花田簇擁著極重滑坡災區陳家壩新建的農居。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北川縣北川中學將近三千名學生,在 四川汶川縣發生的7.8級地震中僅有大約一半學生生存,另一部分學生遇難或生死未卜。圖為兩日來,大批學生從教學樓廢墟中發掘出來。當一名男生尸體從被地震摧毀的教學樓中挖掘出來時,他的母親悲痛欲絕,心如刀攪。中新社發 鄒憲 攝
四川什邡市紅白鎮震后在北京市的援建下原址重建,為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災民劉安蓉在搬入重建的新家后,多方籌資開起了“感恩超市”,重振家園發展經濟。圖為震區災民劉安蓉(左)開起“感恩超市”。劉忠俊 攝
2008年5月20日,四川省平武縣南壩鎮埡頭坪村,解放軍某裝甲師炮兵團在這里建立的“托起明天的太陽”災區戰地小學正式開課。圖為士官胡風清給孩子們上音樂課。中新社發 汪景磊 攝
四川汶川縣七一綿虒小學坐落在四大羌族聚居縣之一的“西羌第一村”的綿虒鎮。震后,該校與原玉龍中心校、原綿虒中心校(包括綿虒鎮14所村小)合并,并在“特殊黨費”以及廣東珠海市的援建下重建。圖為正在上課的學生們。劉忠俊 攝
2008年5月19日是汶川大地震第八天,電力完全中斷和道路通訊稍有恢復的的茂縣災區難民區,一名等待解放軍醫療隊治療的患兒哭啼不止,該縣急需空降兒童藥品。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汶川地震三周年,災后重建并投入使用的四川北川縣計劃生育服務站已為881名再生育服務對象成功受孕,有705名再生育寶寶順利誕生,為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帶來了生活的新希望。圖為北川縣計劃生育服務站內等待免費檢查的母嬰。中新社發 劉忠俊 攝
2008年5月22日,在汶川大地震重災區——四川安縣黃土鎮馬村境內的臨時災民救助點里,新郎肖建平與新娘熊招鄰舉行了帳篷婚禮。災難會帶給人們創傷,但是無法磨滅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新社發 涂萍 攝
2011年3月20日,羌族男青年董偉與藏族女青年孟潔在汶川縣映秀新家園舉行婚禮。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由廣東省東莞市援建的映秀新家園已落成,并以嶄新面貌迎接居民入住。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11歲的女童黃永思,2008年5月21日下午在四川省廣漢市高坪鎮中心醫院“地震棚重癥病房”內抱著可愛的小熊凝視著外面的世界。黃永思是汶川地震重災區什邡市龍居村的小學生,地震發生時被掩埋在教學樓三層的教室內,經過鄉親們四個小時的營救死里逃生,但額頭與面頰的外傷縫合了近二十針。黃永思的媽媽說,女兒既聽話學習也十分優秀;同班五十個同學中死亡四十多人的悲慘事實和面部的傷痕,令她格外悲傷。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李露,都江堰中學高一十四班學生。3年前的那場地震中,她失去了右腿和右臂,當時,她還只有14歲。李露就要到四川省人民醫院復查假肢了,去之前想要理個頭發。媽媽還沒有下班,在她的一再要求下爸爸答應陪著一起去。在李露的記憶里,這是爸爸在她上學以后第一次陪她去理發,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劉震 攝
2008年5月21日,在四川地震重災區都江堰市一個災民安置點,受災學生在臨時住處認真學習。中新社發 劉萬強 攝
汶川地震三周年,由中國上海市人民政府援建的全國唯一一所無障礙、殘健融合的都江堰友愛學校,接收了來自四川震災區肢殘學生121人,學校除設有殘疾人通道、殘疾學生康復室以外,還通過殘健融合運動會、殘疾人藝術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殘疾學生通過鍛煉自我、磨練意志、展示個性、重拾自信,找回成長中的快樂。圖為課間學生們探討作業。中新社發 劉忠俊 攝
2008年5月22日15時40分,深圳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飛機準時將38名四川災區傷員運抵南寧國際機場。大批早已集結在此的醫護人員迅速將傷員轉運至南寧各大醫院。當天將有4架飛機共144名傷員運至南寧,這些在地震中經歷了生死瞬間的四川同胞,將分別被安排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四個醫院進行后續治療。中新社發 曾德軍 攝
至今仍在成都八一康復中心接受物理治療的19歲女孩魏玲來自汶川地震重災區綿竹漢旺鎮,她的雙腿因大地震致殘,曾接受了數十次大小手術的魏玲,是汶川地震后被公開報道接受手術次數最多的地震傷員,其右腿被截肢三分之一,左腿被截肢到骨盆連接處。即使這樣,魏玲仍然很積極樂觀的生活,天天堅持物理治療、畫畫、寫作等,期間還舉辦了個人畫展,這個花季女孩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意志創造了一個生命奇跡。圖為魏玲在康復中心的醫護人員陪同下堅持接受物理治療。張浪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