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25日訊(本網記者 謝添實)150萬:1萬。前一個數字是我國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總數,后一個是能夠如愿的患者數字。簡單的比例映襯了一個尷尬的現狀:人體器官存在巨大缺口,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很多患者只能在苦苦等待中離開這個世界。在我省,這一現狀同樣存在。
廈門試點經驗
在我國,醫療機構可使用的人體器官遠遠不能滿足臨床的需求。統計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在8%至10%之間,尿毒癥發病率為每百萬人口300至400人。而器官捐獻的又很少,正常途徑無法獲得器官移植,不少患者只能轉向黑市。因此,“高價買腎”之類的帖子也常見諸網絡。
為阻斷器官非法買賣,推進器官捐獻工作開展,受衛生部委托,中國紅十字會從去年3月份開始,在全國11個省、市開展進行器官捐獻的動員和分配試點,希望通過試點,積累經驗,探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的組織機構、工作機制、規章制度、工作隊伍、信息平臺、保障措施和監督機制,逐步形成科學、公正、高效的人體器官捐獻體系。我省廈門為試點城市之一。
據了解,廈門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人體器官捐獻委員會。委員會下設捐獻辦公室和移植技術臨床運用辦公室,專門負責此項工作開展;建立起捐獻協調員隊伍,隊員有市六大醫院的24名醫務人員。
另外,為表彰捐獻者無私奉獻的精神,也為捐獻者親友提供憑吊祭奠的場所,2009年底,廈門在海滄文圃山陵園建設了450平方米的紀念園,遺體和器官(組織)捐獻者的名字將被永鐫在該園內。去年,又籌建了“廈門市遺體與器官捐獻文化館”,計劃于今年年底建成。
“盡管做了大量的宣傳和工作,但捐獻工作還是無法全面展開。”廈門市紅十字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明珠告訴記者,由于古老而傳統的喪葬觀念根深蒂固,認知、認可捐獻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還有相當部分的人對捐獻工作不理解。同時,法律制度、激勵措施尚未完善,社會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
有一件事一直讓廈門紅十字會感到可惜。去年,來自清流的嚴某因駕駛摩托車發生車禍,腦部重傷入院治療半個月仍昏迷不醒,治愈希望渺茫。12月初,傷者家屬表達了捐獻器官的愿望。經醫院檢查,傷者除腦部重創外,其他器官均正常。但是,傷者家境貧窮,無法維持治療,廈門市紅十字會無該方面扶助資金。按照規定,器官接收醫院必須待捐獻者死亡后,方能摘取可用的器官。最終,因無法承擔過多的醫藥費,家屬只能將傷者帶回老家。不久,傷者身亡,捐獻愿望無法實現。
為此,廈門在上報的工作建議中提出,應協調政府部門在經費等方面出臺相關配套文件。此外,盡快出臺相關激勵政策,鼓勵市民參與無償捐獻,調動社會共同推進捐獻工作的積極性。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