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6月4日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警方根據群眾舉報,一舉打掉了一個高考作弊的犯罪團伙,令多數人沒想到的是,這個犯罪團伙中的主要成員,竟然是一名在讀的研究生。
近年來,每年的高考中都會發生舞弊事件。今年高考前夕,教育部網站刊發2011年第1號高考預警,通報了3起典型涉考案件,并提醒考生謹防詐騙、誠信考試。但,作弊事件還是發生了!
警鐘長鳴之下,為什么還會有人頂風作案?這主要是源于利益的驅動。對考生來說,作弊可以獲得高分并進入理想的大學,如果得逞就可以受益終身;而對于場外的作弊者或者組織者來說,作弊則意味著高額的經濟回報。馬克思說:“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他們敢于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他們敢于冒絞刑的危險”。很顯然,高考作弊的“收益率”是非常之高的。
不過,雖然收益率很高,作弊的難度系數和風險也不小。考場內,有監考老師虎視眈眈;考場外,有巡視官員來回逡巡;除此之外,先進的技術也在密切監控著考場的內外,還有汪洋大海般群眾的監督——梨樹縣這起作弊案的偵破不就是源于群眾的舉報嗎?雖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考作弊呈現出智能化的傾向,但反作弊的技術也越來越高。尤其是有組織的作弊,由于涉及的人數多、違法的環節多,更是容易敗露。只要監管的各個環節都能恪盡職守,作弊其實是很難得逞的。
然而,事實也常常讓人“大跌眼鏡”。從近年破獲或由媒體曝光的數起舞弊案來看,很多作弊者的手段并不高明,有的作弊在動作過程中就已成了“公開的秘密”,記者不費吹灰之力就幾乎能夠“破案”,但有關方面卻閉目塞聽甚至充耳不聞。就拿剛被偵破的廣州的一起舞弊案來說,那名考生不僅順利地把手機帶進了考場,而且把語文試題全部拍攝下來并發了出去,要做到這些,不僅需要很多難以隱蔽的動作,而且需要較長的時間,那么,監考人員都干嘛去了?考場的無線電信號屏蔽儀也失效了?破獲吉林、廣東等地的高考舞弊案件固然值得欣慰,但我們既要總結成功的經驗,更要反思其中的教訓。
自有考試制度以來,作弊就如影隨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完全杜絕舞弊或許不可能,但一定要努力把作弊控制到最少。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從制度上加大違法的成本,更重要的則是各個環節的監管者都要守土有責。
高考是中國的“國考”,每年都關系到數以千萬計的考生。為了維護公平公正的高考環境,對作弊必須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對各個環節的監督者同樣要保護高壓態勢。(盛大林)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