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為何不進諫?
諸葛亮對劉備是非常之了解的,劉備稱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調動全國的軍隊討伐東吳,收復荊州。這當然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當時劉備已經做了皇帝,誰要進諫,搞得不好就要掉腦袋。只有趙云不管,照樣說了一大通理由,堅決反對劉備伐吳。劉備果然大怒,一點也聽不進趙云的意見,不僅聽不進去,伐吳也不要趙云去了,讓趙云留守后方,實際上是把趙云晾在一邊。
《三國演義》上講,趙云是五虎上將,其實,趙云的官要比關、張、馬、黃小得多,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車騎將軍,馬超是驃騎將軍,黃忠是后將軍,他們都是重號將軍,但趙云只是個翊軍將軍,是個雜號將軍。可見,由于趙云過于耿直,所以劉備對他不是太喜歡。劉備準備伐吳的時候,還有一個大臣叫秦宓,他也進諫,說討伐東吳是天時不利,結果秦宓的下場就更慘了,差點被殺掉。幸虧大臣們求情,劉備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獄,一直到劉備死后,秦宓才被從監獄里放出來。后來劉備伐吳慘敗,火燒連營七百里,差不多全軍覆沒。這個時候諸葛亮才說了一句話:“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話,必定能夠說服主上不要伐吳。即使主上伐吳,如果法孝直在身邊,就不會慘敗了。”這簡直就是一句“事后諸葛亮”的話,這說明諸葛亮當時之所以沒有進諫,可能是對劉備這個人的性格、脾氣摸得比較透。在劉備大怒、一意孤行的時候,諸葛亮覺得說了也是白說,諫了也是白諫,那還不如不諫。但在這種事關國家利益興亡的時刻,作為大臣就是要盡自己的職責,何況諸葛亮作為軍師、宰相,更應該盡自己的職責。民族英雄林則徐說過這樣一句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國家,哪怕用生命去換取也值得,豈能因為災禍就避開呢。
而且,就算諸葛亮勸不動劉備,但總可以盡心盡責地幫助關羽吧?關羽這個人的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有一個例子: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西涼的馬超前來投奔劉備。馬超是一員虎將,連曹操這樣一個把天下英雄視為鼠輩的人,看見馬超也畏懼三分。馬超前來投奔劉備,劉備當然高興,就加封他為平西將軍,與關羽的地位相等。這一下子可把關羽惹火了,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本事可以同誰相比?諸葛亮馬上回了封信給關羽,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武藝和張飛差不多,他們兩人可以并駕齊驅,但同你美髯公比起來,還差了一截啊,因為你美髯公的武藝是絕倫逸群,天下第一。這一番話可把關羽捧上了九霄云外,關羽本來就驕,這樣一來更是驕上加驕,他得意得不得了,還把諸葛亮的信拿給左右賓客們看。從此,關羽頭腦更加發熱,真的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了。諸葛亮這樣做只會害了關羽,關羽不是一般的將領,他鎮守荊州,承擔著蜀漢政權差不多半壁江山的重任。俗話說得好,驕兵必敗,關羽如此驕狂,以至于因張狂而不把孫權放在眼里,最后走麥城,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其中諸葛亮確實是要負責任的。找遍《三國志》,也沒有看到諸葛亮離開荊州時,提醒關羽要注意和東吳搞好關系的史料記載。《三國演義》中孔明離開荊州將要進益州時,對關羽講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完全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