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藝回歸心靈:種種“怪現狀”評點
http://www.caoliu14.com?2011-07-11 11:0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來說兩句
“怪現狀”之一:文藝被金錢裹挾,過于商業化和功利化
解放軍總后電視藝術中心主任馬繼紅指出,當下社會誘惑太多,創作者實在難以抵御。編劇一年接很多部戲,實在沒有時間深入生活,大家就坐在一塊兒侃,或者由知名作家把一個活兒包下來,再往下分包,最后統稿完事。重拍也是為了盡快賺錢,先拍名著,再拍紅色經典,然后拍金庸戲,最后把自己拍得很不錯的又拿出來拍。更浮躁的是演員,有的一夜成名之后片約滿天飛,身價翻幾番,往往一下子變成“空中飛人”,跨好幾個劇組拍戲,根本無法進入角色。他們的經紀公司說:現在的社會各領風騷三五天,就紅這一會兒,這一篇翻過去了,賺誰的錢?
此外,被一味推崇的國產電影票房和千瘡百孔的國產大片,自上世紀90年代起大眾化、娛樂化喧囂愈演愈烈的戲劇,仍然都是評論家熱批的標靶。趙本山及其弟子的小品、電視劇也成為多位評論家批評的對象。去年就曾經批評過趙本山電視劇的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說,趙本山的作品是“偽藝術”、“偽慈悲”,“趙本山說‘我能把全國人民整笑了,你能嗎?’可是笑是需要分析的,應該是來自藝術審美的笑”,而不是“刺激你的感官獲得滿足、養眼不養心的笑”。文學評論家孟繁華認為,小品演員似乎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英雄”,但是小品正沿著一條越來越庸俗化、越來越迎合低級趣味的方向發展,權威傳媒應反思其對民眾趣味的誘導和迎合,勿使嚴肅的努力湮滅于世俗的聲浪中。
文藝的精神追求和市場追求真的是截然對立的嗎?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說,歷史上感人至深的戲劇作品都有很好的市場;市場經濟和精神領域的追求并不一定是相對立的,因此,市場經濟不應該成為藝術發展的夢魘。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1-07-06廈門市直機關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文藝匯演
- 2011-06-29泰順縣舉行“祥和泰順 美好鄉村”文藝下鄉巡演
- 2011-06-23劉云山在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會上的講話
- 2011-05-31縉云縣百場文藝下鄉巡回演出開演
- 2011-05-31泰順縣舉行“祥和泰順 美好鄉村”文藝下鄉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