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現狀之三:文藝作品成為政績工程,被地方政府操控
著名導演陳國星近年來拍了多部電影,比如講述沈浩故事的《第一書記》、講述郭明義故事的《郭明義》等,拋開影片的重大政治意義和“不一般的英模片”的藝術水準不論,陳國星把它們叫做“屬地投資的電影”,影片“以屬地投資為主,政府資源比較充足,包括宣傳,相對好經營”。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急于利用文藝作品和媒體來顯“親”揚名,也借此打造地方的文藝名片,文藝作品也成為“政績工程”,如電影《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對參與投資的城市的推銷便十分成功。其實,這種方式在其他文藝種類中也呈泛濫之勢。小到投資幾十萬的一首歌、一本書,中等的如投資幾百萬的一臺晚會、一部交響樂,大的就是數千萬的一部長篇連續劇、一部電影。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呂藝生介紹,30年來,我國大約排了360部舞劇,平均每個月一部,可是大部分空洞、濫情。這其中不少是“屬地”投資的作品。傅謹說,戲曲領域也常有奢華的舞美和場景,蒼白的人物,經常也是因為劇團要生存,要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來做一部劇以取得撥款。然而由于先天的不足,這些東西往往不易打造成能夠留存下來的成功的藝術作品。
針對種種遠離現實和心靈的現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總結了文藝評論的三個關鍵詞。首先是擔當,她認為,現在文藝界真正關心社會、關心文化而且還敢于堅守立場、直言是非的學者,可以說是稀缺了。文藝評論家應該用自己的思想和見識,介入到現實中,引領大眾形成有價值的審美觀;其次是清理,即清理當下人文思想和學術領域的文化現象及批評中的痼疾,大眾本來在這方面有很多的困惑和搖擺、猶豫,評論家必須肩負起自己的責任,現在是網絡時代,發表不困難,并且進一步形成健康的批評風氣;最后是標準,當下的文藝批評需要確立一種標準,否則就會對文藝現象難以控制,并且延續阿諛、炒作、吹捧、包裝的時弊以及評論家的隨波逐流狀態。“我想最重要的方法還是四個字:實事求是,是好就說好,是壞就說壞,也許我們的看法是片面的,也許我們的批評是不夠深刻的,但是我們要做。”(苗春)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7-06廈門市直機關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文藝匯演
- 2011-06-29泰順縣舉行“祥和泰順 美好鄉村”文藝下鄉巡演
- 2011-06-23劉云山在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會上的講話
- 2011-05-31縉云縣百場文藝下鄉巡回演出開演
- 2011-05-31泰順縣舉行“祥和泰順 美好鄉村”文藝下鄉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