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家鄉百姓能多讀一點書
杏山書館自2005年開辦以來,每年來借閱圖書的村民都超過三四千人次。但書館面積僅100多平方米,放不下越來越多的圖書。 因此,林玉山決定在老宅開設一個面積更大、藏書量更多的分館。現在分館共藏書2萬余冊,其中一、三兩層為書庫,二、四兩層為閱覽室。“更重要的是,這個館就直接設在村中心,左鄰右舍走幾步就可以來借閱,非常方便。”老人說。
辦圖書館需要大量新書,而且購買書籍也是一門學問,這讓林玉山沒少費心思。幾年來,林玉山只要到外地出差,有空就逛當地的書店,根據農村的需要挑選圖書,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各大城市的書店里,都留下他的足跡。為了省錢,他總是提著一捆捆圖書擠公共汽車,手常被繩子勒出一道道深痕。但想到這些書放上書架后,農民朋友如饑似渴閱讀的情景,林玉山感覺自己的辛苦很值得。
籌建炳仙齋,需要購進更多的新書。最近的一次大批量購書是在4月下旬,林玉山去北京參加一次學術會議。他利用會議閑暇,跑遍了整個北京城,花了2萬多元買下近萬冊新書。“書從北京運回福州,再從汽車北站拉到村里,整整拉了3車,運費就花了1500多元。”林玉山笑著說,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求名不求利,只為家鄉的老百姓能多讀一點書,多擴展一點視野。
希望子孫把農村圖書館辦下去
在炳仙齋,記者碰到了不少前來道賀或參觀的林玉山好友,大家對他在家鄉捐建圖書館的義舉,都豎起大拇指,贊譽有加。
作家潘文森說,2005年,為了辦圖書館,林玉山一下就捐了15萬元,要知道,這是林先生一元一元“摳”出來的。這“摳”就是情——一位老知識分子對家鄉人民的癡情;這“摳”就是愛——一位老共產黨員對共產黨的熱愛。
省新聞出版局原局長楊加清說:“林玉山是學者,沒有別的收入,就是靠工資加稿費,他平時很節儉,開館當天穿的那件對襟唐裝是我認識他以來穿得最好的一件衣服,他把辛苦省下的錢都用來搞圖書館,把文化送到農村,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林玉山的兒時伙伴、60歲的村民林秋渝告訴記者一件事,炳仙齋開館那天,林玉山在會場上說的一段話讓現場很多人都感動得掉下眼淚。林玉山說:“希望我的子子孫孫繼承我的志愿,把這個圖書館一代一代辦下去,如果有哪個不肖子孫不好好辦,我在九泉之下也不會瞑目的!”(記者 呂路陽/文 葉義斌/攝)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