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玉山老人向記者講述辦圖書館的經過。
核心提示:6年前,他一下拿出15萬元積蓄,創辦了全省首家個人公益性圖書館——杏山書館;6年后,他又四處張羅,買來大批書籍,在自己家中再辦了一個圖書館,作為杏山書館的分館,取名“炳仙齋”。他的善舉,感動了很多人,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他的子孫能把這個圖書館一代一代辦下去。
“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今天”
17日,記者來到閩侯縣上街鎮新峰村。穿過狹窄的巷子,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了杏山書館分館炳仙齋。
這是一座剛剛建好的6層樓房,夾在周邊高矮不一的房子中,看起來并不起眼。
杏山書館分館為什么取名炳仙齋?讀完書館主人親自撰寫的《杏山書館分館感賦》,你就明白個中緣由了。《感賦》頭四句寫道:“先嚴諱紹炳,先慈吳賽仙;齋號炳仙者,追思懷椿萱。”椿萱,意即父母,原來書館主人各取已逝父母名字中的一個字來命名自己的書館,以表達對親人的思念與感懷。
在一層書庫,記者見到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他就是我們要采訪的書館主人林玉山老先生。老人早年畢業于廈門大學,退休前是福建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中國現代語言學家、辭書家。
2005年3月5日上午,當時全省唯一個人創辦的公益性圖書館——杏山書館在閩侯縣上街鎮開館,成為轟動當地的一件盛事。為了開辦這個圖書館,林玉山投入了多年積蓄15萬元。書館藏書甚豐,除《漢語大詞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百科全書》《二十五史》《辭海》《辭源》等大型工具書外,還備有醫療類、科技類、法律類、文學類、生活類、教育類等22種類別的書,供當地中小學生和村民免費借閱。 6年來,來杏山書館借閱圖書的村民已逾萬人次。
說起創辦圖書館的緣由,老人告訴記者:“我小時候家里很窮,父親去世得早,是母親辛辛苦苦一手把我拉扯大,她一直教育我,要好好讀書。從讀中學到大學,我一直是靠國家助學金生活的,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我辦圖書館就是對黨的恩情的一點微薄回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7-18師大教授自費開辦兩個鄉村圖書館 希望代代相傳
- 2011-06-29天津圖書館電影放映隊走近文化中心建設者
- 2011-06-29昆明官渡圖書館建立首個農村苗族村文化室
- 2011-06-29天津圖書館電影放映隊走近文化中心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