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事故后公民精神更應“常態化”
http://www.caoliu14.com?2011-07-27 15:4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來說兩句
沒人對公共事務天然冷漠,日常生活中公民精神的缺失,或許是社會急劇變化的轉型期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而之所以出現上述種種問題,主要原因至少有兩個:一是信任機制的普遍缺失,讓公眾不敢輕易釋放人性中的善;另一個是因為缺乏制度化的參與途徑,公民時常會覺得自己只是公共事務的“局外人”。
客觀地講,至少在目前,我們制度化的公共事務參與渠道相對還比較“狹窄”,有待拓寬。而一些本來被民眾寄予厚望的參與渠道、參與方式,在行進中也有變形走樣之虞。比如價格聽證會制度,原本是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重要途徑,但頻頻出現的各種“貓膩”,一再打擊了公眾的參與熱情和信任感,好制度也沒有起到好效果——今年6月,東莞物價局準備舉辦水價調價聽證會,竟然無人報名,輿論一時嘩然。
這些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民眾參與的積極性,也是對公民精神的抑制甚至扼殺。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癥下藥,從多方面多途徑培育和弘揚公民精神。
只有通過機制建設,真心實意地拓寬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傾聽民眾的呼聲,采納民眾的意見,呵護民眾的參與熱情,公民才不會覺得自己只是公共事務的“局外人”,才能鼓勵和激發公民的參與意識,才能喚醒公民意識、公民精神。只有公民精神常態化,公民的善、公民的愛才能時時刻刻都如春潮涌動。(易艷剛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1-07-27新婚女子遭遇動車事故后到殯儀館做志愿者
- 2011-07-27“7·23”甬溫線動車事故 志愿者在行動(圖)
- 2011-07-27福州市民五一廣場燭光悼念溫州動車事故遇難者
- 2011-07-27動車事故首批28名遇難者名單公布 福建籍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