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群眾身邊的體育組織
以市政府名義召開了全市體育社團工作會議,加快體育社團建設步伐,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類體育協會29個,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30家,多家高校、大型國有企業也設有內部的體育組織,會員人數近20萬,為體育活動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構建了平臺。其中有11個協會、22個民辦非企業單位是在“十一五”期間成立的。市老體協建立了基層群眾性體育組織800多個,健身輔導站50多個,會員數量超過10萬人;五年來,共培訓國家二級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512人,全市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已達3759人,廣泛服務于社區、鄉村等群眾健身點。積極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免費為2萬多名市民進行體質監測,認真完成了兩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指導市民科學健身。堅持開展體育“三下鄉”活動,把體育知識、體育活動、體育器材送到基層,深受群眾的歡迎。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市、區體育部門為主導,體育協會為紐帶,社會體育指導員為骨干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建設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
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物質條件。科學 運用場地普查數據,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做到區區有全民健身中心,各鎮街、村居都有特色健身場所工程。新建、改建的居民住宅區、工業集中區和各類學校配套建設體育設施。各類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各區基本建成區級公共體育健身場地“五個一”工程,即一個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一個標準體育場、一個標準游泳館、一個綜合體育館、一個體育公園,各街道、鄉鎮建成體育活動廣場。五年來,廈門市共投入資金780多萬元,積極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完善社區體育健身設施,在各社區、行政村以及工業集中區等建設籃球場133個、籃球場燈光系統134套、健身路徑242套、室外乒乓球桌210張,更新籃球架95副,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建有籃球場,且超過50%的行政村配建了燈光設備。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