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由于受封建禮教束縛,終日深鎖樓臺,連自家有個大花園都不知道。一日,小秘書春香偷偷帶她游園,但見畫廊金粉,池館蒼苔,晴絲搖漾,姹紫嫣紅,使她大為驚奇外面的世界原來是那么的美好,于是感慨地說:“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我們不是唱戲,但與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同樣道理,不到基層,怎知群眾喜憂;不到現場,怎知新聞細節?這些本來都是很普通的常識,可是近些年來,漸漸被人淡忘了。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就再次強調,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新聞戰線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以為,這個活動對我們新聞工作者至為重要,記者的作風文風好了,有利于改善黨群關系,傾聽和反映群眾的真實聲音。
黨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信息渠道,一靠黨政部門的調查研究,二靠各級組織的工作匯報,三靠新聞媒體的耳目作用,四靠來自群眾的直接呼聲。作為黨的耳目和喉舌,我們新聞工作者有責任疏通言路,通過公開報道和內部簡報反映真實情況,為決策提供參考。而要準確地反映真實情況,首先要轉變作風,改變文風,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新聞源頭去,走出“閨閣”,到“大自然”的懷抱中,領略春天的景色。
從延安時代至今,“群眾辦報”一直是黨報的優良傳統。解放日報一直把群眾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個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群眾工作部一直是解放日報的大部,均由“大將”擔任部主任。
不光群工部,整個編輯部都重視群眾辦報。五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一批工人作家,很多是副刊編輯手把手教出來的。在魏克明、王維、陳念云任總編輯的年代,解放日報經常召開讀者座談會、作者座談會,傾聽讀者聲音,與作者討論報道選題,讀者、作者、編者可說是水乳交融。
記者應該是社會活動家,不是“坐家”,不到晚上,報社應當是見不到記者的。分工一個行業,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在這個行業,從管理層到基層,都有一大批知己朋友。文匯報文藝部有個老編輯叫梅朵,電影界叫他 “沒躲”,他要采訪你,躲也躲不掉。解放日報的老記者高肖笑,上可請周總理給她改稿,下可坐在普通采訪對象門口一整天。攝影記者陳瑩,成了演員大姐們的好友,無話不談,無事不幫。與社會各界尤其是基層接觸多了,新聞的源頭活水就多了。“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天光云影,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們的半畝方塘,就是一份報紙;我們的源頭活水,就是基層,就是群眾。不交朋友,不到基層,不到現場,不深入群眾,光靠點擊鍵盤,從網上下載,這種新聞不可能細,不可能活,倒很可能失真。不改變作風,不改變文風,不為民立言,空話、套話、官話就多,報紙就要脫離群眾,新聞的公信力、生命力就會下降。
令人高興的是,許多主流媒體的記者正在繼承著新聞工作者的好傳統、好作風,他們本著記者的良知,深入新聞源頭,挖掘新聞素材,揭露官僚主義作風,指斥社會的不公和不平,協助黨和政府起著輿論監督的作用。
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對各行各業也是個推動。由此及彼,我們的各級部門能不能也相繼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會風”活動呢?(丁錫滿)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