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58歲的“上海大叔” 黃上炎在海拔超千米的張家界天子山頂,遇到一名暈倒在地的老太太,并未顧慮,對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第一時間用自己的醫(yī)術(shù)將老太救醒。“事后,我們隨團的人員對我說‘出來不要惹事,萬一沒有救醒,就麻煩了’。” “上海大叔”說:“做人還是要實在點,雖然有時好心反被人誤會,但我們不應(yīng)該不敢行善,應(yīng)該倡導(dǎo)多幫助別人,不應(yīng)該在行善時被加上厚重的負擔(dān)。”(9月2日《東方早報》)
這是一則令人備感溫暖和欣慰的消息。中國有句古話:“一人有難眾人幫” 。然而,近些年來受南京“彭宇案”和各地翻版“彭宇案”的影響,以至于是否應(yīng)該向摔倒在地的老人施以援手如今竟然成了很多人“非常艱難的決定”。當(dāng)此語境,“上海大叔”毫不顧忌地向暈倒在地的老太施以援手,不僅是救了老太一命,更是對當(dāng)下日益下滑的公共道德的一次“自我救贖”,尤顯難能可貴。
“上海大叔”勇救暈倒老太的意義在于:盡管各地的翻版“彭宇案”不時刺痛著公眾的眼睛,但是追求高尚、崇尚美德仍然是我們這個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的“主旋律”, 公眾心中熊熊燃燒的道德之火、理想之火并沒有因“彭宇案”的判決而被“澆滅”。事實再一次證明:助人為樂是一種道德自覺,無需任何理由;只有自身道德“虛弱”的人,才會為自己的冷漠尋找各種理由和借口。
筆者注意到,雖然“上海大叔” 黃上炎有名有姓,但是在網(wǎng)上人們更喜歡稱其為“上海大叔”。究其原因,筆者以為,“上海大叔”的稱謂除了表達了公眾對黃上炎的崇敬之情之外,更多地表達了公眾對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精神和行為的強烈呼喚,表達了公眾希望“上海大叔”不應(yīng)是一個人、而應(yīng)是一個龐大群體的心聲。因為我們知道:在社會信任度下降的今天,道德“自救”僅靠少數(shù)人的努力注定無法完成,道德“自救”需要更多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的“上海大叔”!(瞿玉杰)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
- 2011-08-31長泰縣婦聯(lián):發(fā)揮部門優(yōu)勢助推公民道德建設(shè)
- 2011-08-30[江蘇] 道德模范故事匯南京巡演 講述感人事跡
- 2011-08-30織金四措施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shè)
- 2011-08-30[江蘇] 道德模范故事匯南京巡演 講述感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