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金先生走過的101年人生歷程中,與許多文化巨人結下真摯的友誼,他們像相互輝映的星座,由于這種互相輝映的光芒,使得他們各自的人生更加絢麗璀璨。巴金與胡愈之的友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1918年仲秋的一個黃昏,在四川成都青年英文補習學校里,一個14歲的少年,在校園的一棵老槐樹下,正捧讀一份《新青年》雜志,他讀得那么入神,那樣津津有味。他讀的是一篇介紹世界語的文章。這篇文章使他眼前一亮,他被世界語創(chuàng)立者“希望博士”的美好理想所深深吸引,讀著讀著,他眼前出現(xiàn)了一把開啟世界大門的金鑰匙……
這位少年就是后來被譽為“中國的良心”的文學巨匠巴金。此后不久,他就開始在成都高等師范學校(現(xiàn)在的四川大學)開設的世界語班學習世界語。這是他平生第一次接觸這種人造語言,世界語為他寂寞孤獨的生活灑下了歡樂的陽光。1920年冬天,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的巴金,懷著求知的熱忱,給上海《東方雜志》主編、上海世界語學會負責人胡愈之寫了一封信,請教世界語的問題。當時他還不知道,胡愈之比他大8歲,是一個有著滿腔熱血的青年。不久胡愈之給這位遠在西南的少年回了一信。除了回答巴金所提出的問題外,還熱情鼓勵巴金刻苦學習世界語,為社會的進步做貢獻……胡愈之的來信,像一把火,點燃了少年巴金心底蘊藏的學習世界語,了解世界的火種。在胡愈之的鼓勵下,他一邊學習,一邊奮筆疾書,為世界語的傳播搖旗吶喊。第二年(1921年5月15日),他在成都《半月》雜志第20號上發(fā)表了《世界語之特點》。胡愈之的上海來信,是他們終生友誼的開始;是世界語這個紐帶把這兩位文化巨人連在了一起。
巴金和胡愈之的第一次會面,卻是在他們第一次通信后的8年。1927年1月,巴金離開上海前往法國留學。大革命失敗后的1928年春天,國內(nèi)一片白色恐怖。因從事進步活動而遭國民黨反動派追捕的胡愈之被迫流亡歐洲。這年初秋,胡愈之也來到了巴黎。距第一次通信整整8年之后,巴金和胡愈之終于在巴黎第一次見面了。胡愈之緊緊握著巴金的手說:“在法國見到你,我很高興。我早已拜讀了你的文章。”巴金也為終于見到他從少年時就敬慕的胡愈之而激動萬分。在巴黎拉丁區(qū)胡愈之的住所,兩人多次傾心交談,從國內(nèi)國際問題到世界語,從文學歷史到政治理論,從理想抱負到愛國憂民,這些思想交流撞擊出的火花,點燃了兩個青年人心中的火焰,彼此都感到受益匪淺。這是巴金與胡愈之的第一次握手。巴黎的會面和交談可以說影響了巴金的一生。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