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重要目標。因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重在習慣養成,不斷增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力圖通過本課題研究,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加強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分析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基本情況,分析形成原因,提出積極有效對策建議。?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1.養成教育的重要意義。我市現有18歲周歲以下未成年人405852人,占全市總人口15.66%;未成年人在校生共計392551人(包括農民工隨遷子女49710人),其中就讀托幼兒園72369人、小學160116人、初中94441人、普高41968人,中等職業學校23657人,09年全市小學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100%、初升高比例為98.20%。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新的發展問題和社會矛盾也逐漸表面化。新時期的未成年人,也就是我們經常稱呼的“90后”、“00后”青少年,思想還不夠成熟、價值體系和人生觀、世界觀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同時,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為廣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給未成年人學習和娛樂開辟了新的渠道。但也為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腐蝕了未成年人的心靈。因此,未成年人養成教育事關國家未來的發展前景和人民的切身的利益,更加關系著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不僅僅是歷史交給我們這代人的任務,更是貫穿整個社會建設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任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2.養成教育的基本要義。“養成”的本意是通過培養而使之形成或成長。“養成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多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知、情、意、行”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簡言之,養成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教育。“習慣”在《辭海》中解釋為:“由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并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良好行為習慣有利于個人和集體生活的安排,不良習慣則起有害影響”。英國哲學家弗?培根在《隨筆集》中曾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的是從小培養怎樣的習慣,習大成性,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后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建設的有效載體。
3.養成教育的國內外研究。國內外學者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行為養成教育。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部門對加大了對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原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會長徐惟誠指出:“人的全面成長過程中,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應掌握的教育藝術。”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強調:“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改進德育的重要方面。”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在關于《中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中闡述:“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是教給少年兒童終身受益的東西,它與素質教育密切相關。”前蘇聯心理學家們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系統地研究了小學兒童品德發展的特征,認為小學兒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學校中遵守明確的道德要求、準則和行為規范而形成的。他們強調兒童道德習慣的養成在兒童個性形成與品德發展中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下我市未成年人成長需要,結合我市實際,用新的視角對我市未成年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做進一步的實踐和研究。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