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參與革命者絕不會少
1911年4月27日,廣州爆發革命。革命軍目標很明確,總督府衙門。豈料這里早已人去樓空,革命軍轉身出來,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
密集的槍聲響起,一顆子彈打中林文的身體,他倒下了。方聲洞奮勇當先,在黃興的帶領下沖進總督府,最后中彈身亡。同樣,一顆子彈打進林覺民腰際,他被捕了。幾天后,他就義于刑場。
三個幼年同學、青年戰友,三個福州人,再次以最壯烈的形式完成了統一,這一次他們統一于死亡,那一年林文和林覺民25歲,方聲洞26歲。而據了解,僅總督府一役,福州鄉親殞命者多達二十余人。
如今已無從考證,當初跟著林文、方聲洞、林覺民一起踏上去往香港的船只一共有多少位福建鄉親,又有多少福州人。后來,他們被集體埋葬在黃花崗,直到民國11年(1922年)春才查出的黃花崗這72名烈士的名字,其中廣東人最多,福建次之。
此后,福州也爆發了起義,推翻了滿清統治。在這場翻天覆地的變革中,在全國各地爆發的起義中,都有福州人的身影。
李寶艷說,現在很難統計出當年革命遍地開花時究竟有多少福州人參與其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從廣州一役推斷,絕對不會少。
“匡屋為滿洲營” 矛盾一觸即發
滿清入主中原后,設立了一套用于監視漢人的八旗駐防制度,為防患福州人民反清斗爭,清統治者特派出一支部隊,在福州設立旗營。
李寶艷介紹,當時的駐扎地點在福州較為繁華的東門、湯門、水部門一帶,原本住在這三處的居民都被迫遷移,清兵入駐后,“匡屋為滿洲營”,并增設了最高武官“鎮閩將軍”。
至乾隆三年,清朝廷又抽調4000多人進駐福州仙塔街、井大路與東街口交界路口,以東至晉安河畔,南至水部門,北至湯井門一帶的廣大地區。大片土地成為旗人專屬區,專屬區的主要出入口,即仙塔街、井大路和東街頭交界入口設置關卡,旗兵日夜把守,旗營界內漢人不準居住,只允許通行,出入還必須接受盤查。
在這樣嚴重分隔之下,清軍與當地百姓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李寶艷說,如今在東街依舊保留著“旗汛口”的地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分界線。旗人都生活在界內,漢人挑著米、菜等生活物資叫賣,也只能走到界限邊緣。一旦未經允許違規進入界內,輕則遭到毒打,重則被判刑。
李寶艷說,在這樣的限制之下,福州城內存在著一道無形的裂痕,隔閡逐漸產生,再加上一些旗兵強搶漢族女子事件的發生,矛盾一觸即發。
這樣的積怨,讓福州的革命之火一經點燃,就迅速蔓延開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9-26辛亥革命中的福州人:珍貴老照片在三坊七巷展出
- 2011-07-25曾有四位福州人任冊封使 帶著棺材坐船出使琉球國
- 2011-07-24動車遇難司機系福州人 網友致敬!一路走好!
- 2011-02-17福州人口普查數據將逐步公布 35家單位統計違法
- 2011-02-10福州話歌曲唱響光祿吟臺 福州人過癮外地人嘗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