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恭親王失勢,李鴻章失去臺柱,更加勢薄力單。他不得不與醇親王以及各位滿族朝臣和好,滿足醇親王挪用海軍經費(實際上削減海軍實力)的要求。而李鴻章實則欲借海軍重新獲得一片政治庇蔭。就是這樣一些人在掌握著北洋海軍的命運。
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以后,軍費投入就越來越少。海軍只是他們各自政治角逐中的籌碼,誰還真正為海軍的發展考慮?金一南大聲感嘆:將如此之多的精力、財力用于內耗的民族,怎么去迎接外敵發出的強悍挑戰!
二、上行下效,鼓勵奴才的體制中必然包含著排斥英才的事實。在這種體制中的民族、國家和軍隊,縱有銅墻鐵壁,最終也會被摧毀;縱有匹夫之勇,終究無力回天。
多種資料證明,北洋水師1888年成軍以來,軍風被各種習氣嚴重毒化。當時,北洋軍艦上實行“責任承包制”,公費包干,管帶負責,節余歸己。因此,各船管帶平時把經費用在個人前途的“經營”和享樂,無暇對船只進行保養和維修。打仗用的艦船不但不保養備戰,反而為了個人私利挪作他用。軍隊參與走私,艦船常年不作訓練,這已不是海軍的個別現象。由于只對上、對個別掌握著自己升遷的權勢負責,而無須對下、對民族國家負責,因此,欺上瞞下,蔚然成風。平日演練炮靶、雷靶,唯船動而靶不動。每次演習打靶,總是預先量號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百發百中。不明真相者還以為自己強大無比,不可戰勝呢!
還有一件事情令作者金一南先生無法解釋:北洋水師發展到1894年大閱海軍時,定、鎮兩艘鐵甲艦主炮戰時用彈僅存3枚(定遠1枚,鎮遠2枚),只有練習用彈庫藏尚豐。
對此,李鴻章不是不知:“鴻章已從漢納根之議,令制巨彈,備戰斗艦用。”但最終因為他“個人”內外交困,忙于政治周旋,因此正事一直沒有落實。這樣一支軍隊,這樣一種軍紀和作風,一旦打起仗來,如何不敗?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