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命運多舛
1674年,20歲的納蘭性德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盧氏“生而婉孌,性本端莊”。婚后夫妻恩愛,琴瑟和鳴,幸福美滿的生活激發了他的詩詞創作。然而好景不長,僅僅三年之后,盧氏就因難產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了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并在詞中多次表達愿追隨盧氏而去的心情,他在《畫堂春》一詞中寫道:“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槳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在盧氏亡故后,納蘭性德續娶官氏,賜淑人,并有側室顏氏。納蘭性德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與江南才女沈宛結合。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二人相處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感情還是頗為深厚的。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納蘭性德抱病邀姜宸英、顧貞觀、吳雯作陪,于淥水亭宴請遠道來京的故友粱佩蘭,在觥籌交錯之余,眾人指夜合花為題,各賦詩一章。不料在曲終人散之后,納蘭性德竟然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長逝,結束了自己短短31年的人生旅程。而這一天恰恰正是盧氏的忌日。
納蘭性德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是清代詞壇上的超一流高手,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稱“清詞三大家”。作為入關不久的滿族顯貴,納蘭性德能夠對漢族文化掌握并運用得如此精到,確實令人稱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嚴迪昌在《清詞史》里說,“《飲水詞》以小令最佳,曾有清詞冠冕之稱,長調慢詞則間有不協律的隨意性。但納蘭奇情壯采而特以靈性勝,故長調仍頗多動人處。”
更令人感到唏噓的是,納蘭性德的命運竟然延續到了子女身上。納蘭性德育有四女,命運大都極其悲慘,大女兒嫁給翰林院侍講高其倬,二女兒嫁給翰林院侍講學士年羹堯,三女兒嫁給馬喀納,去世時年齡都不到三十歲。納蘭性德最小的女兒在其祖父明珠去世時尚未出嫁,此時她至少已24歲,這在那個時代絕對屬于“大齡剩女”。父祖俱亡,身無所歸,其間委屈,一言難盡。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