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張夏:
你現(xiàn)在的寫作,是出版公司先約稿,還是按照自己的計劃去發(fā)揮?現(xiàn)在是作協(xié)體制以內(nèi)的人了,還會保持以前的寫作速度嗎?
深圳丁力:
第一,都不是。是想到哪寫到哪,但遇到約稿,先給錢,并且自我感覺不困難,也寫。更多的時候是拒絕。
第二,雖然我當副主席了,但仍然是體制外作家,這是原則,不為誘惑。體制外作家是“自由作家”,只有“自由”,作家才能寫出真實的作品。
江蘇蔣九貞:
我一直認為,小說不同于故事,小說要寫得像小說,不能老是在故事層面兜圈子。然而,現(xiàn)在的情況是,大家都在編故事,看誰的故事編的離奇,離奇的就脫穎而出了,否則就被“槍斃”。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極不利于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等于創(chuàng)新。我的意思是,小說必須有故事,但是,小說又絕不是故事,不能單純追求所謂好看,要一定耐看才行,要百花齊放,而不是“故事小說”一種形式。小說有呈現(xiàn)式、講述式、干預式,甚至穿插式,為什么非得一種形式可以流行其他就不行呢?當然沒有人發(fā)文件說其他不行,但是事實上卻就是這樣。我以為這是不利于文學繁榮的,不利于出大作家的。小說,只要有亮點,有可取之處,有人喜歡,能夠得到共鳴,就要為他的發(fā)表開綠燈。請問丁力先生,您對此有何看法?
深圳丁力:
這個問題太長了吧?我簡單回答:第一,并不是大家都在故事里面兜圈子吧?我就不是,而且很多作家都不是啊。比如剛剛發(fā)表在《十月》頭條的子在川上,就不是啊。還有很多作家的很多作品都不是啊。第二,要相信編輯的水品,只要小說確實好,編輯就肯定發(fā),這是我的經(jīng)驗。所以,不管是偏重故事還是偏重文字的小說,寫好了,都能發(fā)表,都成功。第三,至于“亮點”,小說不是故事,也不是戲劇,要含蓄,要隱晦,要不動聲色,從容不迫,不能太露骨,不能太急吼吼的,否則適得其反。
北京戴榮里:
讀書對作家很重要,生活經(jīng)驗更重要;我不知道丁先生的寫作是靠讀書滋潤還是靠經(jīng)驗發(fā)揮?您平常喜歡讀寫什么書?外國作家哪位您最喜歡?或者說哪位外國作家對您影響最深?國內(nèi)作家您比較欣賞哪一類?
深圳丁力:
第一,我小時候整整讀了一個圖書館,所以才能“突然”成為作家。
第二,生活當然更重要,自我感覺是,寫自己熟習的生活,輕車熟路,得心應手,寫自己不熟習的生活,累,而且寫不好。
第三,國外小說最欣賞的是委內(nèi)瑞拉的一個小說,《第三條河岸》,國內(nèi)小說,《圍成》,《三國演義》。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