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自己的付出和堅持,在探索志愿事業的道路上,撐起了一片真愛的天空。
4年時間,這個團隊從最初的一個人變成了現在的500余人;服務領域從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增加到醫護、家政、法律等多方面的專業服務;活動范圍從一個城區擴展到全市城鄉。上萬人次的服務,上百件的實事,他們樂此不疲,義無反顧。
一個人的行動變成一群人的事業
在秦皇島市海港區的一排簡易活動板房中,記者見到了秦皇島愛心志愿者聯盟互助會會長李忠元。這幾間房子就是他們組織活動的地點。當記者提及辦公條件還需改善時,李忠元很淡定:“幫助人不用講條件,用心付出才是本分。”
42歲的李忠元是海港區河東街道辦事處的居民。早年,父母去世后,他得到了街坊四鄰的幫助,“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這么多年來鄰居們實心實意地幫了我。”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2008年,李忠元開始了一個人的“事業”:自籌資金在工人南里社區辦了一個老年人活動中心,為社區和周邊的老年人免費提供棋牌室、乒乓球室和圖書閱覽室。
李忠元的行動得到了街道熱心人的理解與支持,一些居民與他走到了一起,一支社區免費疏通服務隊成立了。
志愿者張洪濤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2009年的一天,一棟居民樓的下水管道堵了,污水和糞便流得樓道外面滿地都是。志愿者楊光和服務隊員們趕到現場,楊光手拿疏通工具伸入污水口內,全然不顧臟臭。
“我當時覺得一陣惡心,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張洪濤說。
2008年底,服務隊人數增加到40多人。志愿者們開展義賣活動,自籌資金組建了志愿者服務部,組織大家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勞動,用大家共同勞動掙到的錢購買米、面、油、雞蛋和學習用品,為貧困、孤寡、殘疾家庭以及困難學生送去慰問品……漸漸,一個人的行動變成了一群人的行動,互助友愛的理念讓這些人走到了一起。
不是親人卻像親人般相處
敲開工人南里居民趙志桐大爺家的門,老人一見是幾位志愿者,馬上熱情歡迎:“是你們啊!快進屋吧。”可說起當初,趙大爺對這些非親非故的人并不了解,只是從李忠元辦的老年人活動中心認識了李忠元。
李忠元經常到老人家里來探望,并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讓老人有困難找他。一天,一個突發事件讓老人從此記住了李忠元和他的伙伴。
那天,老人的老伴兒舊病發作,情況危急。老人的女兒接到電話打車往回趕,不料中途堵車。
77歲的趙大爺情急中想起了李忠元。李忠元馬上打了120,同時召集志愿者趕到老人家,等救護車趕到,志愿者們一起把病人抬上了車。老人住院20多天,志愿者們經常探望,一次次地給老人送飯。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