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訊 “原來泥濘的小路現在修好了,上學時再也不怕跌倒了。自從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災項目在我們村實施以來,我們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了不少,還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漳浦縣長橋鎮春光村年僅11歲的小學生黃漢成站在家門口剛修好的水泥路上,高興地說:“我的家鄉越來越美了。”
芬蘭紅十字會項目官員烏斯基女士在中國紅十字總會項目人員的陪同下,走進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的項目村,看到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聽到一聲聲真摯的感謝,讓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友人感慨不已。
這個項目是在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委員會、中國紅十字總會的支持下,由芬蘭紅十字會資助,在福建省建設的“社區為本應對氣候變化減災項目”。該項目于2010年4月份正式啟動,援建資金達160萬元,周期為18個月。項目點為漳州市漳浦縣的古雷鎮西林村、長橋鎮春光村、南浦鎮龍橋村、赤嶺鄉土塔村。
據了解,這是福建省紅十字會首個國際合作減災項目,也是首個應對氣候變化減災試點項目。
探索災前防范新模式
近年,氣候變化逐漸成為世界熱點。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受臺風災害影響較重的省份之一。臺風一來,莊稼被毀,道路、設施、房屋受損,生產受影響,群眾收入也降低了,危害嚴重。
應對災害的傳統方式基本上側重于災后救助。每當巨災發生,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見到的都是一群群人緊張地搶救傷員、修復道路、安置受災群眾……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而現代應對災害的理念已從重“救”轉向了重“防”,防范于未然。“社區為本應對氣候變化減災項目”就是通過各種有措施減少災害損失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減災項目從啟動開始,就按照國際標準來要求:堅持以社區為本,著眼于增強農村社區群眾防災減災素質與能力;應對氣候變化,應當采取事先防范策略、綜合減災措施與部門聯動機制。其目標是通過在項目點開展防災減災軟硬件建設,探索農村社區面臨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時,如何依靠應對氣候變化減災機制減輕災害影響,改善社區恢復能力,同時加強各級紅十字會防災減災能力及自身能力建設。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