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脫貧幫困,傳遞愛心
王荷秀受益于“幸福工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她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自覺自愿當起計生宣傳員和信息員,主動關心和支持社區計生工作,主動關心計生困難戶。她創業成功以來,一直不忘資助那些還在貧困線上的人。逢年過節,她總是自掏腰包購買米和油慰問社區的貧困戶。她還帶動社區其他貧困母親共同致富,有3位幸福工程受助母親成了她的合作伙伴,在她的帶動下也走上了網上創業的道路。王荷秀也因此被評選為全國“幸福工程”母親的代表。可是,她漸漸感覺到有點力不從心,靠她個人的力量,只能資助少數貧困戶,社區還有許多困難的人需要幫助,怎么辦?她把這種心有余、力不足的想法告訴了社區計生協會。街道和社區看到王荷秀的奉獻愛心的善舉,就與她一同探討在社區開辦一個專門面向弱勢群體的“幸福生活小鋪”,作為社區扶貧助困的平臺。“幸福生活小鋪”最初是以流動攤點活動形式嘗試運作。從2011年元宵開始,每逢節日,在社區的協助下,王荷秀都在活動現場舉辦義賣活動,將網店的一些商品以出廠價出售或是贈送的形式,讓社區貧困人群不花錢或花少錢也能享用高質量的生活用品。后來,在社區免費婦檢日,王荷秀也在社區婦檢場所騰出的一小塊空地進行義賣。前來婦檢的育婦,在等待婦檢的空閑時間看到廉價的生活用品都很高興地買了很多回去,改變了以往婦檢無聊等待的狀況,社區婦檢率大大提高,贏得了居民的好口碑。“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傳遞愛心的同時,荷秀也拓展了自己的業務范圍,生意越做越紅火。
三、幸福小鋪,助推民生
通過半年流動攤點義賣,加上廈門晚報、海峽導報、各大網站等媒體的宣傳報道,“幸福生活小鋪”漸漸有了知名度。社區的居民,特別是社區的一些貧困戶更是從中受到了實惠,紛紛表示社區創辦“幸福生活小鋪”是個造福社區困難群眾的好項目,希望能堅持把這個惠民項目堅持開辦下去。經過半年的試運作,街道、社區在多次研究探討后,決定把“幸福生活小鋪”以固定的形式長期運作。社區騰出50多平方米的會議室作為 “幸福生活小鋪”的固定場所,街道投資1.5萬元用于小鋪的改造和裝修。并特意將“健康屋”和“幸福生活小鋪”安排在一起,既有利于計生工作的開展,又能讓居民得到實惠,一舉兩得。街道計生協會還和社區計生協會認真研究了一套規范的運作方案,讓“幸福生活小鋪”愛心行動規范持續的開展下去。
一是規范具體做法。1.義賣:將網店、企業、商家的一些商品或居民家中的閑置生活用品以義賣的形式提供給社區的貧困群體和普通群眾,讓社區的貧困群體和群眾能夠花較少的錢享用高質量的生活用品。銷售所得的資金扣除成本后全部作為社區資助特困群體的基金。2.贈送:困難群眾憑“愛心卡”認購的方式獲得援助。凡符合條件的持卡人均可在“幸福生活小鋪”里領取生活必需品(每月限定30元)。居民們憑社區發放的“愛心卡”湊足相應的點數,領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二是規范了服務對象。1.計生困難戶;2.計生特殊扶助家庭;3.簽訂《誠信計生協議書》的社區居民。三是規范管理機制。1.“幸福生活小鋪”由社區具體管理、指導、監督;2.社區工作人員對每年捐贈物品均認真登記,在居務公開欄公示,在居民小組會議上公布,在以便群眾多渠道監督。3.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研究整改。四是規范服務時間。1.逢雙月10日開放;2.節假日、婦檢日不定期開放;3.每周三接受捐贈。
在街道和社區的精心籌備下,2011年12月1日,“幸福生活小鋪”舉行揭牌儀式。由于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和規范的管理模式,社會愛心企業及愛心人士捐贈數量急劇增加,廈視二套《特區新聞廣場》的報道中將它美名譽為“用愛心筑起的‘幸福生活超市’”,打響了社區的特色服務品牌。
社會各界的捐贈不斷涌向“幸福生活小鋪”,通過這一平臺,凝聚愛心,成為幸福工程母親、社區企業、商家回饋社會的一個愛心平臺,形成“助困--脫貧--幫困”的良好循環。“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擴大積累能量,“幸福生活小鋪”一定能讓更多的弱勢群體得到更多的關愛和實惠,更好地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
今后,街道和社區將根據“幸福生活小鋪”的運作情況,繼續完善服務,讓扶貧助困的風氣在全街道蔓延,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