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艱難——
????避免走“會考”老路
????盡管從制度設計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與“會考”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在部分省份的實行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同“會考”所面臨的相仿的尷尬。
????江西省自2010年1月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業水平考試。贛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研究”課題組近期從南昌、贛州、九江等6個市隨機抽取12所學校進行抽樣調查,結果并不樂觀。
????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師生對現行學業水平考試的認同度不高,有師生認為:“高中只需要高考,學考應當取消”,考試壓力也使得部分師生對學業水平考試產生反感和排斥,一些人指責學業水平考試“勞民傷財”,把其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
????在“對學業水平考試進一步改革的意向”的調查中,近半數的師生對“考試的組織、管理工作”的改革訴求最強烈。個別地方對考試監管不嚴,使得考試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舞弊現象,影響了學業水平考試的權威性、公平性,很多師生對此意見很大。
????調查同時顯示,師生對“考試科目設置”的改革呼聲也比較高。不少地區學業水平考試的統考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含聽力測試)、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共11科。一些師生認為這樣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和考試壓力,傾向于把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列入學業水平考試,旨在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與考試壓力。
????以上提及的種種問題,與會考面臨的問題十分相仿。如何避免同“會考”一樣的尷尬,贛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陳愛忠老師分析,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錯誤認識制約了學業水平考試的順利實施,同時,加強考試的組織、管理工作,遏制舞弊現象,提高學業水平考試的誠信度,是當前學業水平考試工作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3.
????幾多憂慮——
????拒絕成為“小高考”
????我們看到,與“會考”相比,“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被賦予了另一項舉足輕重的功能:“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按教育部的要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將與高校錄取逐步掛鉤。這是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思路,也是國家未來高校錄取人才方式的改革方向。但是,遺憾的是,按照這樣的思路推進,在一些省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卻被定位于“小高考”,從能力評價再次“淪陷”至“應試”的漩渦。
????調查得知,從近年來出臺的與高中新課改相配套的各高考改革方案來看,兩者的掛鉤形式有“硬掛鉤”與“軟掛鉤”兩種。海南省、江蘇省和廣東省是“硬掛鉤”的典型代表,將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與高校招生錄取適度掛鉤,作為高校分層次錄取的必要條件。如海南省將基礎會考的總成績按10%的比例折算計入高考總分,江蘇省則規定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等級全部為A的考生可增加10分投檔進行錄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軟掛鉤”:在考生高考分數相同的情況下,高校可以優先錄取學業水平考試A等級多的考生。
????制度建設初衷本是完善高考錄取制度,為何在實踐過程中卻演變為“小高考”,為考生帶來又一重應試壓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目前,將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納入集中高考錄取,如江蘇建立“學業水平測試+高考成績+中學綜合評價”三位一體的錄取方式,成為讓考生重視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的最有效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實質是將學業水平考試嫁接在集中錄取之上,將高考錄取由統一高考分數門檻,變為“統一高考分數門檻+學業水平測試門檻”,學生負擔更為沉重,學業水平測試“當仁不讓”地成為“小高考”。
????熊丙奇強調,推行真正意義的學業水平測試,當依照一個基本原則,即教招考分離——中學自主教學、考試社會組織、大學自主招生,也就是說,學業水平測試是不能與中學的學科教育緊密掛鉤的,而應突出對中學生的基本知識與能力評價,這樣,在大學的招生中,就形成“中學學業成績(平時表現)+學業水平測試評級+大學自主評價”的綜合體系,而不是中學學業成績看學科成績、學業水平測試仍舊看學科成績、統一高考還看學科成績這種教招考緊密一體化、只注重學科單一評價的格局。
????同時,還有專家指出,我們國家的學業水平考試借鑒的是美國SAT(學術能力評估考試),但借鑒得不徹底。目前,我國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還停留在每門學科的考試,而不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這其實與以前的“會考”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分割在高中不同階段。這樣的學業水平考試,所產生的結果是,如果不與高考掛鉤,就味同雞肋,而如果與高考掛鉤,就必然導致考試科目的重復,同時增加高考的負擔。
????顯然,避免重復“會考”的尷尬,避免成為“小高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需要探索的還有很多。(記者 趙婀娜)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