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細雨蒙蒙,但北川新縣城內卻是鼓點陣陣,羌歌悠揚。19日,萬人民俗文化大巡游拉開了北川民眾的迎春序曲。
墩上鄉“許家灣十二花燈”隊排在巡游隊伍的第36方陣。“記到喲,正月十二要到茂縣去演出。”趁著候場的間隙,臉涂油彩,身著花衣,做丑角打扮的唐孝友將身上僅剩的三支煙發給同伴,安排著春節期間的行程。
“這些技術都是父傳子,一代代傳下來的。”唐孝友是“十二花燈隊”的傳承人,也是這支隊伍的“靈魂人物”。他說,“我今天扮的是黑菩薩,看著喜慶,驅邪保平安。”
“許家灣十二花燈戲”產生并流傳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墩上鄉。最早屬于單一的祭祀性舞蹈,后來玩燈藝人通過對戲曲的“移植”和借鑒而發展成為花燈戲。2007年,“十二花燈”列為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為演出時有十二盞五彩花燈,所以叫許家灣十二花燈戲。”今年六旬的唐孝友說,花燈戲每年正月初一出燈,至二月初為完燈。“在我們當地,花燈是神的象征,花燈戲能驅邪除惡,保人畜安康。”
“他裝扮的是女人,衣物越花哨越好;他演的是兒子,是丑角,主要是惹人發笑的……”唐孝友一邊介紹著自己的隊友,一邊演示著花燈戲里的各種角色。
“十二花燈戲”表演角色是男扮女裝,以鑼鼓、嗩吶、笛子、二胡等樂器伴奏,獨唱、對唱、領唱、幫腔等伴著舞蹈,鄉土氣息非常濃郁。
“我們平時照看自己的土地,只有節日期間才組隊出來,為鄉親們送去祝福和歡樂。”唐孝友向記者介紹說,花燈戲在當地已成為傳統節目。逢年過節,鄰近的青片鄉、片口鄉、茂縣的鄉里人家都會請他們前去送福送歡樂。
“原來唱戲要收些錢。現在生活好了,唱戲不收錢,主人管飯就行。”唐孝友笑著說,災后重建中,當地政府和山東泰安的援建者幫助新修了房子,村上發展養殖,加上兒子外出打工,日子越過越有滋味,接到的演出邀請也越來越多。
“花燈戲曲目原來有70多首,不過很多失傳了,加上汶川地震中死了8位老花手,現在只能完整地唱30多個曲目了。”已唱了40多年戲的唐孝友告訴記者,最讓他欣慰的是,現在縣、鄉政府對這一民間文化越來越重視,專門撥出培訓費用,置辦了表演器具,并著手挖掘、恢復一些傳統曲目。
在演繹了《三支避》、《鬧元宵》、《雙拜壽》幾個傳統曲目片段熱身后,唐孝友和花燈隊員們的額頭開始冒出小汗珠。
“去年有12個年輕人加入進來,還包括一些女娃娃。”唐孝友說,只要這些民間文化能得到傳承和發揚,越多人知道越好,越多人參與越好。他指著舉旗的老伴說,“我把老婆都拉進來了。其實男女都無所謂,傳統也是可以改進的嘛!”(楊超 周洪攀)
“我們正月初六還要到縣城來表演,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鑼鼓聲中,花燈隊緩緩前行,最終匯集到民俗巡演的歡樂人群中。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