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由香港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款,陜西渭南市交通局、渭南高新區白楊辦事處趙村村委會共同籌資190.60萬元建成的“趙村逸夫小學”,投入使用僅僅兩周之后,趙村村委會就以上學不方便、存在安全問題等理由,將校舍以10年期限175萬元的租金出租給了陜西渭南威達汽車服務有限公司。逸夫小學變成了汽車4S店。(2月19日《中國青年報》)
耗資近兩百萬、樓宇敞亮的一所“逸夫小學”,搖身一變,就成了汽車4S店,這個彎子確實轉得急,頗有時空錯亂的感覺。不僅那些剛剛新鮮了兩周的小學師生不能接受,就是一般民眾也覺得荒唐。那么,一個小小的村委會哪來的底氣,可以隨意處置公益捐建的“逸夫小學”?地方政府又何以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聽任汽車4S店“修理”著美麗的新校園?
上學不方便、有安全問題就是出租新校舍的理由嗎?顯然未必。根據常識,剛剛建起來的新樓,不會比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磚瓦房更脆弱、更不安全。新校舍所謂的“不方便”、“不安全”,到底是經過了哪些權威部門的檢測、認定?既然不方便,當初規劃建設新校舍的時候何以順利通過?既然不安全,則建筑質量是不是過得硬?
邵逸夫先生在國內捐建的“逸夫小學”、“逸夫樓”不在少數,公眾似乎還沒有聽說像渭南市趙村這樣隨意改變用途的做法,也因此,趙村的這一舉動不免讓人驚詫莫名。按照法律規定,即便是新校舍有趙村村委會投入的資金,村里也無權單方面處置,及至完全變更此項公益捐贈的性質,將小學校用作商業用途。可以說,此舉不僅僅是對邵逸夫先生善良意愿的粗暴扭曲,更是對事關全體村民公共利益的肆意侵犯。
更何況,趙村村委會之參與出資、負責管理,只是代表全體村民在出資、在管理,這種“看管”并不意味著就天然擁有所出資金的所有權,可以自行其是。無論是籌資辦學,還是出租房產,或者是所收租金的使用,這些行為都應該征得全體村民的同意、征得捐贈方的同意,并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這既是人之常情,更是法律的底線。
悲哀的是,綜觀整個事件,人們看到的只是趙村村委會的強悍以及上級政府部門的姑息乃至縱容。趙村村民多年來多次上訪,豈可聲息全無?可見,這其中的奧妙,恐怕并不是一個村委會所能夠解釋清楚的。
據說,因為媒體介入,渭南市高新區社會事業局才責令趙村村委會恢復“逸夫小學”的教育用途。不過,僅僅是恢復還遠遠不夠。當下,不僅要盡快恢復“逸夫小學”,還應該認真調查這一租賃行為到底是如何發生的,這幾年收取的租金流向了哪里,這中間存不存在貪腐情形,等等。這些問題不搞清楚,則類似“吃公益”的行為將不可能禁絕,那些投身公益事業的慈善家、民間愛心人士,也不可能真正放心。(胡印斌)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