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長泰縣山重村探索出一條開發休閑農業與拓展鄉村旅游良性互動的發展之路,通過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滿足居民休閑消費,促進村民就業增收,推動農村繁榮發展,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省首批鄉村旅游示范點、省首批休閑農業示范點,去年還進入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鄉村旅游排行榜。
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有利于擴內需、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我省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巨大潛力正在迸發。山重村的發展之路,對我省進一步做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推進生態省建設,加快建設新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有什么啟示?
請看本報記者從“走轉改”第一線發回的報道。
藏匿深山難自棄,
風光秀美,人文厚重
若不是親眼所見,記者不會相信,這個在深山里藏匿千年的村子,是這樣美麗。
2月里的一個雙休日,記者來到長泰縣山重村。泉石煙霞,鳥語花香,農舍掩映,犬吠雞鳴,一股清新的山野氣息撲面而來。
山重村面積52平方公里,四周青山疊翠,崇山茂林中溢出的潺潺甘泉匯成清清馬洋溪,貫穿全村。這個以鵝卵石作為主要建材壘成的神秘山村,據傳肇建于公元669年,村里的大姓薛氏,認定自己是開漳圣王陳元光行軍總管使薛武惠的后代。
這里擁有“福建第一瀑布群”。山中幽靜的“尋夢谷”里,分布著9個大瀑布,十幾個小瀑布群,共16級,盛水期飛瀑漱玉,枯水時瓊液潺潺。
這里是花的世界。記者登上山嶺,萬株李樹白花盛開,滿山香雪;走過田野,千畝油菜黃花怒放,遍地耀金……
千百年來,山重水復,交通不便,村中卻因此保存了淳樸的民風民俗。
聳立在村口塔仔溪橋邊的石佛塔,建于宋代;距石塔幾十米處供奉著保生大帝的昭靈宮,建于明代;村中薛氏家廟那古拙厚重的牌匾,由朱熹親筆題寫;那座條石壘砌的盂寧堡,傳說是在倭患頻仍的明代應運而生……
馬洋溪河床里布著豐富的卵石,自古以來,村民在拓荒造田的同時,收集卵石建設家園。經過村口的滄桑古橋,走進卵石壘成的村莊,深深古巷青苔斑駁,千年古樟根柢盤魄,那嗚嗚吹響的牛角號,似乎穿透煙云,從歷史的深處傳來,一種搖籃滴血的眷戀情愫,充盈脈絡,沁入心扉……
林氏家廟前的“夫妻樹”,敘述著本村一對青年愛侶齊心協力,戰勝危害鄉里的巨蟒,化為交柯接葉的樹木的故事,與閩北“李寄斬蛇”的傳說相映成趣,為福建先民篳路藍縷開基立業的歷史作了生動注腳。
我國5000年的文明史,實際上是以墾殖為主導的農耕社會發展史。薛氏宗祠延續了1300多年的民俗“擺大豬”,正是農耕社會褒獎墾殖的典型模式。每年正月初八,村民們焚香凈手,宰殺精心喂養的“天公豬”,擺上秤比比誰家的最重。“豬王”披紅掛花,被一路鑼鼓喧天地抬進宗祠祭天祈年。“山重賽大豬祈豐年”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朝奮起勢如虹,
天時地利,上下同心
山重村巨變,緣于天時地利人和。
近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并被提升到關系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得到各級政府重視。
山重村與廈門集美區灌口鎮僅16公里,一山之隔。“只要將山重的生態優勢發揮出來,都市人的腳步攔都攔不住。”人們說。 遺憾的是,千百年來,這里只有一條小山路通往外界。
2001年,一群山重“愚公”自發組織,自帶干糧柴刀,在大山上拓出了可通行汽車的“鄉土大道”。而當2004年山重村漫山遍野的春花在媒體上露了臉后,四方游客絡繹不絕——原來,福建就有美過江西婺源的地方!
2006年11月,長泰縣決定將山重村劃歸馬洋溪生態旅游區管轄。在集美區的配合下,3年里,長泰貫通了從山重到灌口的公路、從旅游區到山重的“旅游大道”。山重村漸為外界所知,2009年共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
游客來了,對村容村貌有更高的要求。長泰縣聘請上海專家根據山重特點編制了旅游詳細規劃,對古民居修舊如舊,同時將村容整潔工作與旅游規劃結合起來,3年內共拆除200多座旱廁、400多間豬圈,并組建起綠化美化隊伍。
山重村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引起省旅游局的重視。2010年2月,福建省鄉村旅游節啟動儀式在這里舉行,山重村聞名遐邇,當年共接待游客14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4200萬元。
為了提升鄉村旅游規模檔次, 2010年7月,馬洋溪生態旅游區、山重村與福建中旅集團簽訂旅游開發合作框架協議,注冊成立了古山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目前,古山重旅游景區正進一步拓展生態鄉村旅游空間。福建中旅集團董事長陳瑞曾說,古山重旅游景區將以生態農業為軸線,鄉村生活體驗為載體,旅游休閑娛樂為主題,全力打造體現人文關懷,增長游客知識的“美十園”,即花園、樹園、果園、田園、菜園、家園、學園、樂園、食園和牧園,建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勝地。
“美十園”以花為首。在原有油菜花、桃花、李花的基礎上,山重村又于10公里自行車觀光道沿途種植了大片向日葵、紫云英、荷花、杜鵑花、美人蕉等花種,一年四季,這里都將是姹紫嫣紅的花海。
景區還引進臺灣農業開發公司參與農業開發。臺康園就是臺灣菱云公司和古山重旅游公司合作的一個集休閑、農業、旅游于一體的生態園區。
古山重景區開發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吳堯說,目前景區已推出了李子、楊梅、龍眼、毛豆、玉米等特色采摘游,月月有采摘,季季有特色。
千年美夢今日圓,
環境優美,村民增收
鄉村旅游的開發,山重村的農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一直以來,山重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三種渠道。一是純農業收入,二是上山砍柴,種植速生林,三是外出打工。鄉村旅游逐步改變了村民的收入渠道。
古山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時,山重村即以資源入股,占30%的股份。全體村民都當上股東,每年可以享受股權分紅。
公司采取公司+企業+農戶的合作開發模式,例如,把1000多畝油菜花觀賞田租給村民經營管理,種一畝補貼500元,收獲的菜籽還歸村民賣,如此,種一畝可凈賺2000多元。
絡繹不絕的游客,帶來了巨大的農副產品消費市場,土特產價格越來越好,村民們大力種植蔬菜瓜果、養殖土雞土鴨,自產自銷。許多景點邊上,村婦們或用編織袋裝著生姜、芥菜、地瓜、芋頭,或用紙箱裝著土雞蛋、土鴨蛋,或用玻璃瓶子裝著土蜂蜜,坐在路邊銷售。
村民薛明發的土豬肉攤位前游客熱絡。他說:“我種水稻用作養豬、養雞、鴨的飼料,一年就養雞鴨1000多只。”在當地,每只雞、鴨價格約70元,游客爭先購買,算一算,薛明發一年收入可觀。
鄉村旅游項目的拓展,帶來了游客食宿的需求。村民辦起了12家農家飯店。許良輝過去靠販賣桃李、柚子,維持生活,每年賺萬把塊錢,2006年轉行經營農家飯店,每年可賺七八萬元。薛幼珍原本在縣城里開飯店,山重旅游一火起來,就把城里的飯店撤回村里。她說: “老家空氣好,鄉親和睦,在這里做生意比縣城舒心!”
鄉村旅游熱了,除了養殖、開店外,還有許多村民到旅游公司當景區講解員、服務員、保安,許多出門討生活的村民漸漸回來了,山重村一派欣榮。
有著47年黨齡的山重村老支書薛期章,見證了家鄉巨變。他告訴記者:“山重群眾的日子從來沒有這么好過,大家都打心眼里支持發展鄉村旅游。”村主任薛連輝說:“2005年村里年人均純收入才5000多元,到2009年就突破了1萬元,現在有15000元啰!山重村幸福的生活開始了!”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