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察·一家合作社的探索之路 黑雞闖市場
進駐超市
戴云黑雞養殖有限公司使出一妙招:給每只黑雞戴上腳環,每個腳環有不同編號,編號輸入電腦,用現代管理模式管控。
雞也有“身份證”,沖著這個賣點,不少消費者決定嘗一嘗。不久,有了回頭客,有了好口碑,代理商也主動找上門。
德化黑雞,開始走出德化。
2005年至2010年,公司在泉州市區、石獅、晉江、福州、德化共開了6家專賣店。“開拓了新市場,滿足了這些地方的消費者對德化黑雞的需求。”可是,劉志軍也坦承,“到外面開店,店員工資、店租等費用太高。”
政府倡導的“農超對接”,亦成為劉志軍的選擇。2008年、2009年,新成立的戴云生態農業合作社,先后與省內3家超市簽訂合作協議。
“進入超市,要交一定費用,但農超對接縮短了流通環節,利潤還是比以前高。而且,借助超市的影響力,群眾對黑雞的知曉率提高了,銷量也上去了。”劉志軍說。
然而,他也有頭疼的時候:“超市打電話,明天宰殺500只雞過來。結果,賣了300只,剩下200只。又來電話,明天再送500只,把先前的200只退回去。超市只賣新鮮貨,這是對的,可苦了我,成天琢磨著如何消化庫存貨。”
此外,超市還時不時搞促銷。“要你降價,你就得降;要你打折,你就得打。”用劉志軍的話說,“在人家的地盤,只好聽人家的。”
慢慢地,戴云生態農業合作社在省內及深圳、汕頭開了20多個銷售點。但劉志軍并不滿足:“如果每年新建5個點,想要遍布全省所有縣市區,還得等上10來年。”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