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3月18日10:54,一條來自網友“走飯”的新浪微博引起轟動,眾多網友相繼轉發。3月19日凌晨1:32,江寧公安在線發布微博證實,發布該條微博的女生已經遺憾去世。(《中國日報》)
我留意了“走飯”的微博,震驚于她充滿靈氣的機巧文字。但仔細看看她那些俏皮而機趣話語中透露出的世界觀,又覺得這悲劇的發生又的確是情理中的事情——這個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她的內心是陰郁而灰暗的,她年輕的心,如同被陰云層層裹住,見不到一絲的陽光與色彩。在微博里,她問:“意義這種東西,有意義嗎?”她對處世的觀念是:“對每一個遇見的人都心懷指望是個壞習慣”,她得出的人生結論是:“人生本身就是一個自殺的過程”。
這并不說明她有必須死的潛質,相反,正好說明她的內心需要光明與拯救。作為一個病人,她也許并不能左右自己對某些問題的定見,并由此而毀了生命。但作為旁觀者,對此一定要保持清醒。但遍觀“走飯"姑娘的微博跟帖和轉帖的評價文字,不少人懷著崇敬和向往的情緒,在分享她對死的“徹悟”,在贊嘆她的“勇氣”,在顧影自憐中“心向往之”,這才是比“走飯”用異常的方式處置自己生命更可怕的事情,這是一種價值觀錯位之后必然的反應——在這里,自殺沒有遺憾,也沒有受到指責,還被染上了美麗迷人的色彩。這種態度無異于自殺,甚至比自殺還可怕!
世界不美滿,與其以死逃離,不如堅強活著,并改變它。抑郁癥也并不是什么非死不可的絕癥,有時,治療它,不過就是改變了一下看待世界的角度而已,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身患抑郁癥,常有求死之心,但被幾個志愿者帶到涼山支教,不僅病治好了,而且變得鮮活動人。這樣的例子,在我身邊不少。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對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此病是全球青少年排名第三位的死因調查,深表遺憾。
孩子們,既然連死都不怕了,還怕活著嗎?(曾穎)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