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水源將靠三地"治污" 專家呼吁建生態補償機制

東南網-海峽導報3月28日訊 (記者 易福進/文 沈威/圖)“第二水源”旨在讓廈門市民喝上比現在好得多的水。
隨著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即將開工,這一每年擬向廈門輸送2億噸飲用水的廈門“第二水源”,如何吸取“第一水源”——九龍江流域整治的經驗和教訓,防范污染已是個迫切的課題。
記者在龍津溪流域調查發現,盡管這一流域生態保護一直名列漳州前茅,但工業污染、農業污染、農村臟亂差等污染源,仍在侵蝕著水質。
對于廈漳泉未來如何聯合對龍津溪進行生態保護、打造同城化合作樣本,有關專家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三地應盡快建立“共享”的生態補償保障機制。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