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污染源
龍津溪水質也待保護
事實上,盡管長泰當地整治力度不斷加大,但龍津溪的水質也難免下降。
2005年前后,當地的監測記錄顯示,這一區域的水質可達一級標準;但最近的多個取水口顯示,龍津溪擬輸往廈門的水,為二級飲用水標準。
“早些年,這里的水更干凈,隨著社會發展,水環境肯定不如以前了。”長泰縣政府的有關工作人員坦言。
除了上述的石板材污染源,當地以農業、養殖業為主的經濟業態以及村里的生活垃圾等,也是直接的主要污染源。
另一個引起關注的 “污染”是——溪中非雨天水量并不多。
“有的被攔截建成小水庫,有的是村民自己在山上攔個小水壩。”一個知情村民向記者透露,當地,很多村民家里同時使用“雙水源”:一是自來水,再者是從山上引入泉水。“有時管道一破,造成水土流失污染。”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處理,農村“臟、亂、差”的狀況依然明顯。對于如何整治,這在鎮上的有關負責人看來,是一個“傷筋動骨”的工程。
涉及三地
廈漳泉合作備受期待
根據目前披露的有關規劃,此次移民工程,主要是改造水庫的涉及地。這意味著,龍津溪沿線流域將來仍以整治為主。
“和其他縣城相比,長泰在這方面的成績一直排在漳州市前列。”枋洋鎮一位負責人如是說。公開報道顯示,這幾年來,在污染源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長泰有關部門、枋洋鎮確實加大了整治力度。
一個例子可以佐證: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巨尾桉,長泰進行了限制,特別是在龍津溪流域;村民們如果要造林,都要向鎮里承諾不會種植巨尾桉。
水源改造不僅涉及漳州。據漳州水利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龍津溪的干支流源頭在安溪縣,當地遍地是茶園,這不僅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同時種茶時所施用的農藥、肥料等,都會對水質產生不利的影響。“要保護飲水安全,肯定要從源頭上保護,這需要有泉州的參與。”
“廈門想喝上好水,關鍵是需要一個共贏的機制。”專家表示,在仿照廈漳龍三市保護九龍江模式的基礎上,如何借同城化契機,由廈漳泉聯合進行龍津溪生態保護,有望成為廈漳泉同城化的新樣本。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