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水源將靠三地"治污" 專家呼吁建生態補償機制

專家解讀
第二水源補償機制可“論功獎賞”
九龍江流域屢次整治,屢次污染,這也使得如何保護水源一直備受關注。
在今年年初的省“兩會”上,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洪華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談論的主題之一,正是如何未雨綢繆保護“第二水源”。
“同城化進程中,應通過立法保障,確定生態補貼機制。”如何保護廈門水源,是洪華生教授持續關注的一個課題,她認為,水源流域的工業形態、養殖業、農業化肥等沒有根本的改善,廈門要想喝上好水,很難有長遠的保障。
對此,洪教授認為,一是責任意識;二是獎勵機制,也就是說,要對責任定量化,可測可衡量。為此,她建議,由省里牽頭,在水域沿線設定一個交接斷面,由第三方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然后商議一個科學的換算獎賞機制。
“也就是說,需要一個責任可以定量化的長遠機制。”洪華生認為,廈漳兩地可設定一個交接斷面,進行實時監測,按水質等級 “獎賞”——水質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就按事先的約定進行資金補貼。即論功獎賞,水質越好,補貼越多。
而通過這樣的共贏機制,引導沿線村民退養、退種、產業轉型的積極性,讓多方“共贏”,在洪教授看來,這樣廈門的水源才有長遠的保障。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