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小瑛與廈門愛樂》個性化郵票,展現了鄭小瑛女士為廈門城市音樂素養和文化品質提升所做的貢獻。
廈門是首批有個性郵票城市之一
進入新世紀,個性化郵票成為郵票市場的一大亮點,不少的草根明星開始登上郵冊,而普通人也能將自己的頭像做成郵票圖案。而在此之前,國家規定必須是有影響力的領袖人物或者重大事件才能上郵票,而且還得經過超過一星期的嚴格審查。
2001年8月開始,郵票個性化服務業務正式推出,一些具備基本條件的普通人也能成為“郵票封面人物”,廈門是全國首批開辦這項服務的城市之一。當時,為了配合2001年第五屆“投洽會”召開,中國集郵總公司把該會列入當年全國首批郵票個性化服務的項目。
此后,廈門個性化郵票開始了紅紅火火的發展。比如,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馬拉松賽事之一——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就多次發行個性化郵票。
廈門許多單位或是個人也發行了個性化郵票。比如,被尊稱為“集郵學教學之父”的何大仁,其家人在2011年6月何大仁逝世一周年之際發行了何大仁個性化郵票。何大仁先生生前是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教授,他不但主編了我國第一部集郵學教材,并早在1986年就于廈門大學開創了中國高校集郵教學的先河。
普通市民個人個性化郵票并不多
個性化郵票又叫“個人化郵票”,本來當是為普通百姓服務的。不過在廈門,普通市民個人擁有個性化郵票的并不多。
對此,廈門大學集郵研究會會長鄭啟五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目前人為抬高門檻”,鄭啟五稱,有關個性化郵票發行經常變成了“郵票”或“紀念郵票”,省略掉“個性化”,導致個性化郵票讓人覺得“珍貴”。另一方面,“唯恐一些個性化郵票會影響國家郵政的聲譽,因此要穩妥一點”。
“個性化郵票就是讓出錢的人過把癮,很少有人上了一次個性化郵票后,再準備上它幾次的。”鄭啟五稱,對于個性化郵票的發展不用太過于擔心,只要是守法的公民愿意花錢,都應該有登上個性化郵票的權利。
鄭啟五稱,普通人的肖像與郵票之間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齒限孔,撕掉了普通人的肖像,郵票照樣使用;而撕掉了郵票的普通人的肖像,只是一張一錢不值的小畫片而已。把普通人的肖像印在郵票邊上,對參與的個人,只是一種自娛自樂。如果說郵票是“國家的名片”,那么“個性化郵票”只是個人或單位的一種名片罷了。因此,“在推廣個性化郵票業務的時候,應該向需要制訂者說明郵票與個性化郵票的明顯區別,特別要交代清楚個性化郵票中郵票與附圖之間的分水嶺。”
![]() |
![]() |
責任編輯:陳楠 |